正文 第26章(2 / 3)

也就打那一夜開始,水牛就離不開丹若了。水牛起草了個申請登記的報告,簽了個名,丹若也簽了個名。水牛拿著報告去找何團長。何團長看到最後,像被蠍子螫了屁股似的猛地一跳,把眼鏡震落在了三抽桌上。“你,你是不是寫錯了?你和丹若?”“是,是丹若。”何團長一直想把市文化局革委會蘇主任的兒子介紹給丹若,找人說了三次,丹若都沒答應。

就這樣,兩個人從初戀到結婚,隻走過了三個月。婚後的生活是貧苦的,卻也是幸福的。雖然他們的結合在團內引起一場大嘩,但小兩口旁若無人,隻管並肩朝前走。白天照樣排練,晚上照樣演出。平時,水牛抽空就讀他的電工書,研製他的閃電燈、水燈、雲燈、雨燈、雪燈。丹若每天早起去天河邊的柳樹林子裏喊嗓子、壓腿、踢腿、走台步。回到家,在地上鋪一張涼席,讓水牛看她折“前橋”、拿大頂。丹若的兩手挺有勁兒,大頂能一口氣拿五六分鍾。細腰也異常柔軟,能反彎得手足相連。時間一久,人們不再譏笑他們,倒覺得他們是挺合適的一對了。

結婚頭兩年,為了丹若的事業,他們沒要孩子。1974年虎年的6月28日,農曆五月初九,丹若生了個女兒。女兒降生時正值炎夏,蟬在樹上長鳴,青蛙在河邊呱叫。房後的荷塘中,肥大的碧綠的荷葉鋪天蓋地,一朵朵白蓮從荷葉縫中冒出來,清香四溢,美不勝收。兩人商議了幾天,給女兒起了個名字叫荷葉。

也就在丹若懷孕和生孩子期間,紅色樣板戲已不怎麼紅了。演《紅燈記》看的人也少多了,完全沒有“文革”初期觀眾看樣板戲時的那股子狂熱勁兒了。根據上邊文化部門的意見,各地都要排演新戲,天河市文化局的頭頭蘇主任就找何團長開會研究,創作排演一出新戲,於是這寫劇本的任務就交給了團裏的編劇劉敬思。劉敬思原名劉敬孔,是目不識丁的老爹找一位老教書先生給起的。為尊敬孔老夫子,好好學習文化之意。“文革”初,劇團的造反派批判他這名字散發著封建殘餘的腐朽臭氣,貼出通告,勒令他改名。老劉考慮了一番,社會上叫衛東、向東、敬東、愛國、衛國、為民、衛民、維民的太多了,就改了個敬思,即敬仰馬克思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意思。還貼出了大字報,發了個嚴正聲明。

當時,在當地流傳著一個頗有傳奇色彩的神槍抗日女英雄的故事。天河南部霧嶺山區有一位年輕貌美的農家少婦桂嫂,其丈夫被日偽軍抓去修中心炮樓,因不堪毒打在逃跑途中被日兵開槍打死。桂嫂托一個漢奸隊員去運回丈夫的屍體時,被漢奸隊長看中,提出讓桂嫂陪他睡一夜,即把屍體交給她。桂嫂堅決不從。漢奸隊長硬要強暴她,被她咬斷了一根手指。漢奸隊長惱羞成怒,讓人把她綁在一塊門板上強暴。桂嫂仍大罵不休。漢奸隊長又把她交給七八個日本兵糟蹋了三天三夜,折磨得奄奄一息。日本兵以為她死了,不管她了。一個給日偽軍燒火做飯的老頭兒救了她,把她送回家養傷。桂嫂在養傷期間,就咬破中指,在白布上寫下血書,發誓要報這血海深仇。她跟本村一位會武術的二叔練習武術,又暗中聯絡了20多名貧苦村民,占據了易守難攻的霧嶺寺作為軍營山寨,成立了抗日複仇隊。幾次偷襲日偽軍,殺死對方十幾人。燒火老頭兒聽說後,及時引導他們與八路軍取得了聯係。桂嫂在縣大隊的領導下,練出了一手神槍,多次神出鬼沒地襲擊日偽軍,威震敵膽。解放後,這位女英雄因沒上過學,沒當大官。先在區婦聯工作了幾年,後來退休在家。

劉敬思去采訪了老桂嫂十幾次,光素材就記了兩大本子。回來就以她為原型披星戴月地創作了一個劇本,叫《霧嶺烽火》。情節重新進行了構思。即:農家少婦梅嫂的丈夫在種田時被日兵當靶子打死,梅嫂寫下血書,發誓為丈夫報仇,組織村民揭竿而起。共產黨縣委派教師出身的男代表洪波前來勸她投奔八路軍,她對八路軍有誤解,不願參加。因義軍沒有共產黨的領導,缺乏軍事常識,加上隊伍中成分複雜,幾個二流子隊員私下偷盜農民的豬羊雞鴨,隨便綁地主的票敲詐錢財,以及用土槍逼著富農的小老婆陪著睡覺,導致應團結的對象富農勾結日偽軍前去偷襲霧嶺寺的義軍,使義軍受到重大損失。梅嫂報仇心切,帶領十幾個人前去偷襲日軍中心炮樓,因內奸出賣落入敵手,受到日偽軍的嚴刑拷打,仍堅貞不屈。黨代表洪波帶武工隊救出梅嫂,梅嫂大為感動,立即率部下參加了武工隊,整頓了紀律,清除了義軍中的敗類,最後裏應外合,攻克日軍在霧嶺的一個中心據點,打死了日軍隊長,俘虜了漢奸隊長,報了國仇家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