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5章 先寫的後記(2)(2 / 2)

昨夜9時50分,突然接到自我介紹是中央電視台沈誌淩的一個電話,說我的一篇散文《想起那年買“蜂窩”》,獲該台“商品的故事”征文一等獎,問我的身份證號碼。這可是喜從天來!這篇小文,是去年寫的,但投了大約六家報刊都沒能發出,就收在今年出的散文集《感受寂寞》中了。這次投中央電視台,也是偶爾從好友劉剛訂的《中國電視報》上看了征文消息。

小文獲獎,也在澳門回歸之日,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我這個人的許多好事,都是“意外”得之的。

12月20日23時58分(冬夜、星期一)

有個體會,即稿子改了幾遍之後,最後要定稿了,一定從頭再校一遍。就像演奏一部交響樂,從序曲開始,一個樂章一個樂章,演奏到尾聲。在“演奏”的過程中,一是查找修改錯字病句,二是對於作品整體的“主旋律”及其每個樂章中不太和諧不太妥當之處,還能很自然地找出毛病來。對於提高作品的質量,營造作品的意境,升華作品的境界,是個很好的辦法。這種演奏,最好是從頭至尾,一氣嗬成。當然,“演奏”一個長篇不像演奏一部交響樂有兩三個小時就夠了。它需要幾天、十幾天,甚至幾十天的時間。在“演奏”期間,應當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進去。盡量不去寫別的東西,甚至連個小散文都不寫。“演奏”完了,隻覺非常愜意,非常輕鬆,覺也睡得特別沉。

要記住,小說是藝術品,長篇小說更是較大的藝術品。

上半年,我把已寫了五年多的《夜風》、《夜雨》又“演奏”了一遍,一些人物出性格、出命運的地方,一些自認為挺來勁兒的細節、對話、描述語言,又得到了補充和升華,隻覺挺增色的。

《夜霧》已改校了三遍,估計沉澱消化一番,還要從頭“演奏”一遍。

2000年6月28日16時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6月29日有感

本以為這個稿子改的差不多了,想再“演奏”一遍就完成任務了,不料這一“演奏”,又看出了許多需修改之處。於是,在2005年的春天,在這個草長鶯飛百花怒放的季節裏,從4月初開始,又開始了較大的修改。比如,原寫的K-3號設備,是從一個祖國尚未統一的海島上運過來的,現改為由海邊的濱海市半捐贈式支援的。此外還加了幾個小情節,如補充了荷葉跳《女媧補天》中“岩洞花燭”一段戲;荷葉讓一個失足女孩黃毛到劇組來當了群舞演員,又找項之木為劇組批了50萬塊錢。對一些情節做了結構上的調整。如項之木贈荷葉的八金首飾往後放了一下,河岔化工廠派黑蝴蝶來攻方箭的關展開了寫,小梭魚讓方箭給下了崗的弟弟找工作分兩次交代。這樣,感到故事更合理一些。因人物很多,情節複雜,人物之間的關係也更加複雜,修改時,需要把許多線索一一理清,特別是最後幾章,快閉幕了,好多條線都要彙集到一起,這就需要頭腦清醒,平心靜氣,思路清晰,從容不迫,才能使結構更加合理,情節更加凝練,細節更加生動、傳神,用詞用字更加恰當、準確。特別是新加上的情節及字句,還有一個盡快消化與原稿融為一體的問題。總之一句話,力爭使作品更加理想。

2005年4月26日11時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