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感謝你來到我身邊
巧兒在七歲之前,對學校的概念還是極其模糊的,她常常坐在門墩上,看著村子東頭的大林哥和一群孩子在吃飯的時間,背著書包興高采烈地從她家門前經過,巧兒就跑回去問爺爺為什麼自己就不能去上學?爺爺總是慈愛地摸著她的頭對她說:“當然要上,等我家巧兒到了上學的年齡,先生願意收你了,就叫你爸送你上學堂”。巧兒就焦急地等著,終於在七歲那年的夏天,媽媽牽著她的手,把她送到了村子西頭的小學,這一天,巧兒正式成為了這所村辦小學的一年級新生。
學校是由原來的一座廟宇改造而成,後來經過幾次修葺和擴建,有了花壇和操場,漸漸有了學校的雛形。三排土牆黑瓦的房子則是後來修建的教室,任教的老師有一半都是民辦教師。巧兒的班主任就是她本家的一個叔叔,村裏人都叫他秦老師,巧兒總覺得他雖然是老師,但他呆在家裏忙碌的時間要比在學校的時間多。他家裏似乎總有忙不完的農活,他那個經常在村子裏河東獅吼的婆娘總是在他的臉上毫不客氣地抓出一道道的傷痕。他用帶著濃重鄉音的普通話教孩子們讀課文,搖頭晃腦的樣子老是讓巧兒想起外公給他描述的舊社會私塾裏的老先生。這讓她常常忍俊不禁地笑出了聲。
巧兒上到二年級的時候,學前教育逐漸在農村普及,學校開始招收學齡前兒童,幾十個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就擠在一間教室裏上課,沒有大、中、小班之分,沒有配套的幼教教材,也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的老師。那個班級被稱做“幼兒班‘’。巧兒常聽見過高年級那些調皮的男學生在課間休息的時候,趴在那個教室的門口喊著自創自編的順口溜:”幼兒班不簡單,拉屎撒尿泡餅幹”。這個時候,幼兒班的老師——那個剛從初中二年級輟學回家,便被村長聘請來學校任教的支書的女兒,總是暴跳如雷地拿著一把掃帚從教室裏衝出來,滿院子追著那些男學生喊打。回想生命在以懵懂的形態成長之初,誰沒有經曆過那樣的階段呢?如果說巧兒的小學生涯還有什麼值得回憶的亮點,那就是在這裏,她遇到了彩燕,她生命中第一個傾情相交的朋友。
彩燕是在六年級的時候,插班來到了這裏。那天她跟在老師的身後走進教室,落落大方的站在講台前介紹著自己,巧兒就被她的勇氣和魄力吸引住了:彩燕有著滿月一般豐盈的臉盤,兩隻大眼睛裏有如一汪碧水的純淨,一根烏黑油亮的大辮子甩在腦後,個頭也要比同齡的女孩子高出許多。當彩燕帶著一臉真誠的微笑走向她的時候,當她們的雙手緊牽在一起的時候,巧兒的心裏第一次感受到源自於友情的溫暖。
彩燕的家在距離學校三裏路的小村莊,在對這些自然村的行政劃分中,這個隻有幾十戶人口的小村被歸屬於巧兒村子的一個生產隊,而彩燕在轉學之前並不是生活在這裏的。這裏居住著她的母親和兩個哥哥,彩燕隨著她開著電焊門店的父親在鎮上上學,她父親是一名從業多年的焊工,有著精湛的技藝,經過他的雙手焊接過的母材,焊點小,焊縫幾乎無缺陷且成型又好,所以他每天的生意還是很興隆的。彩燕在放學後第一件事便是生火給自己和忙碌的父親做飯,這個早熟的,臉上有著憂鬱神色的勤快的女孩子,卻有著一段悲涼的身世。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從村子裏那些長舌婦東家長西家短的口中,知道自己是養母從很遠的地方抱來的孩子,養母在接連生養了兩個兒子之後便再無生育的跡象,而她打心眼裏又著實喜歡女孩兒,便托了人打聽,幾番曲折迂回之後抱回一個女娃子,取名叫彩燕。在她的記憶中,養母親對她是悉心照顧的,隻是在養父的眼裏卻看不到半點的疼愛。遇到巧兒之後,朝夕相處互相欣賞的兩個女孩子很快便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兩顆同樣純真的心靈迅速地交融在一起。在一個雨後初晴的午後,她們攜手站在操場上看彩虹的時候,她把心底的秘密和憂傷一股腦地傾訴給了她的好朋友—巧兒,巧兒靜靜地聽著,不時地替彩燕擦去臉上的淚水,思緒也跟隨著好友的講述,回到半年前那個冬日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