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鼎邊糊(1 / 1)

國嫣附耳對鄭雪雯說:“要不,我們打賭吧。看看誰先拿下屈健華。雖說因為我姐的事情,家裏人沒催我結婚,可架不住別人在我家裏人跟前嘮叨啊。”

“對於這件事,我真的沒想過,你想怎樣,我幫你就是了。雖說不能把你襯托的更好,但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不是。”鄭雪雯微笑著說。

三人在假期如願隨旅遊團到了廈門鼓浪嶼,然並沒有夏天那麼幸運,沒有遇到海市蜃樓。

失望之餘,聊以自慰的就是各色小吃、美食故事。

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福建特色著名佳點,風味小吃,與生煎包、油餅等配食,為當地早點佳品,一直流傳到海南、台灣等地。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見“鼎邊糊”三字,也會感到好象親眼看到了家鄉的“美麗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鍋邊糊簡稱鼎邊糊或料棵,福州人都叫鼎邊糊,是福州的大眾小吃,如果佐以蠣餅,更加可口。

鍋邊糊始於何時,無從考證。有說古時有一家心靈手巧的主婦磨了米漿準備蒸九重粿,臨時來了客人,眼看著家裏煮的飯不夠吃,重新煮耽誤用飯時間,主婦靈機一動,在燒著菜的鍋邊繞烙米漿,既做菜又當飯,客人吃得甚滿意,交口稱讚。不久,經由這些客人的口碑,這種吃法在福州流傳開來,各家爭相仿效,時久成俗,如今幾乎所有福州小食店都經營鍋邊糊,幾乎所在家庭主婦都會做鍋邊糊,幾乎所有福州人無人沒吃過鍋邊糊。

福州風味小吃豐富多樣,其中鼎邊糊(又稱鍋邊糊)已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見“鼎邊糊”三字,也會感到好象親眼看到了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鍋邊糊(鼎邊糊)是用蜆子汁為湯,在鍋裏燒開取其鮮味,再把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漿在鍋邊燙成幹皮後用鍋鏟刮到湯裏,加芹菜、蔥、蝦皮、香菇等作佐料,燒開後起鍋就是一盆滾燙的“鍋邊糊”了。

古田鍋邊糊風味獨特,湯汁用胴骨、豬大腸、小腸等熬製而成,食用時可加入豬大腸、小腸,佐以肉包、春卷、油餅等各類小吃,是早餐的極好選擇。

鍋邊糊,在鐵鍋裏盛上蜆子、香菇、蝦皮、蔥、黃花菜等配料熬成的清湯,待鐵鍋上方四周烤熱,將預先備好的濃米漿均勻澆鐵鍋內緣四周,烘幹後鏟入湯中,稍煮片刻即成。剛出鍋的鼎邊糊白脆薄潤,湯清不糊,食之細膩爽滑,清香可口。

傳統的福州人家幾乎家家都會做鼎邊糊,每到中國農曆立夏時節,福州市民與郊區的農民都要做鼎邊糊“做夏”。因為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糊,不僅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嚐。像涮鼎邊糊一樣,“一紋(涮)就熟”,借以聯絡感情。

如今,鼎邊糊小吃攤在福州的街頭巷尾更處處可見,為市民常用的早點,食品店裏還有袋裝“鼎邊糊”出售,可以隨時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