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期間,一票難求,鄭雪雯、楊國嫣、屈健華三人才不得不隨團到此,到了之後自由許多,倒是行了許多方便給他們。
佛跳牆,別的地方也有,來了這兒不能不吃一頓正宗的,才不虛此行。凡夫俗子,飽口腹之欲,才不枉此生,快哉。
佛跳牆原名“福壽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錢局一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奉承巴結周蓮,令內眷親自主廚顯得用心則靈,用紹興酒壇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二十多種原、輔料,煨製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嚐後,讚不絕口。問及菜名,該 官員說該菜取“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福壽全”。
後來,一代衙廚鄭春發學成烹製此菜方法後加以改進,口味勝於先者。到鄭春發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聞名來嚐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 ,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牆”發音亦雷同。從此,引用詩句之意:“佛跳牆”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
另外的故事是福建風俗,新媳婦出嫁後的第三天,要親自下廚露一手秀一秀茶飯手藝,侍奉公婆,博取賞識。傳說一位富家女,嬌生慣養,十指不沾陽春水,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習廚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她母親為方便助她,把家裏的山珍海味都拿出來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葉包好,告訴她如何烹煮 。臨時抱佛腳,一下說了這麼多,可想而知知這位嬌養小姐情急之下竟把燒製方法忘光,臨場發揮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腦兒倒進一個紹酒壇子裏,蓋上荷葉,撂在灶頭。真可謂“弄拙成巧”,第二天濃香飄出,合家連讚好菜,這就是“十八個菜一鍋煮”的“佛跳牆”的來頭了。
再有就傳說,一群乞丐每天提著陶缽瓦罐四處討飯,把討來的各種殘羹剩菜倒在一起燒煮,熱氣騰騰,香味四溢。和尚聞了,禁不住香味引 誘,跳牆而出,大快朵頤。有詩為證:“醞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
別急,聽說還有其他故事,據說,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傳經路過“閩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牆貴官家以“滿壇香”宴奉賓客,高僧饑腸轆轆,嗅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牆而入一享“滿壇香”。“佛跳牆”即因此而得名。
“屈醫生,你懂的可真多,記憶力也好。”國嫣聽過故事大讚屈健華。鄭雪雯也聽得津津有味,不過沒有說出來。在鄭雪雯心裏,能像童年一樣在睡前聽個故事真是太幸福了。屈健華快速看了一眼鄭雪雯,見她低眉頷首,樣子溫柔極了,就不知道心中想什麼。剛才逛的時候,屈健華就發現了,鄭雪雯雖然沒有東張西望,但眼珠子也是轉來轉去,似乎在這茫茫人海裏尋找,失望之餘又不把目光放在人群裏轉而看向遠處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