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 慶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1 / 3)

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 慶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

一、2006年慶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6年,全市上下認真學習貫徹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人實施“六大戰略”,優化經濟結構,擴大投資規模,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在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中,真抓實幹,使全市經濟社會呈現出總量增加、結構改善、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的良好態勢,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完成和超額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奮鬥目標,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良好開局。一是經濟社會呈現出持續快速發展態勢。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完成171.54億元,同比增長12.1%,增速比全國、全省分別高出1-4和2.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8.67:54.26:27.07調整到16.54:57.76:25.7。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依托“六個百萬”工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勞務經濟成效顯著,全年輸出勞務59.14萬人(次),同比增長36.9%;實現勞務收入16.93億元,同比增長35,1%。堅持把大辦工業作為調整結構、增強經濟實力的主玫點,轄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86.12億元,增長18,1%,占GDP的50.2%,比上年提高了4.3個百分點。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1.63億元,比上年增長31,1%;小口徑財政收人完成8.48億元,比上年增長26.1%;消費水平全麵提升,消費方式不斷轉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1.27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堅持廣泛招商引資,全年實施各類招商引資項目369個,到位資金19.15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外貿經濟快速發展,完成外貿出口供貨總值4.76億元,比上年增長36.1%;完成出口創彙897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完成7590元,比上年增長10.3%,淨增7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1874元,比上年增長8.1%,淨增145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7.41%。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0%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社會保障機製進一步完善,全年共發放9552名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6844萬元,發放率達到100%;全市有4.45萬人納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低保麵較上年增長8.5%。二是堅持發展抓項目不動搖,項目建設有了新的突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6.98億元,同比增長21.9%,其中地方完成78.86億元,同比增長46.2%。全年共實施50萬元以上各類建設項目1722個,完成投資76.12億元,同比增長57.3%。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各項社會事業全麵發展。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全市有7個縣(區)進人全國科技先進縣行列,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0%。堅持各種教育全麵推進,全市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達到4640人,比上年增加279人。特色民俗文化產業實現銷售收人達億元。全年接待旅遊人數達到60.0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9314萬元。城鄉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四是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經濟體製改革得以全方位、寬領域推進。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十分艱巨。二是交通條件落後和水資源短缺成為製約慶陽市發展的兩大“瓶頸”。三是國家繼續嚴把土地、信貸閘門和市場準入門檻,又新增了節能審核的要求,加大了爭取投資的難度。四是受政策影響及多種因素製約,外貿出口供貨總值和出口創彙增幅下滑。五是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較多,社會事業發展比較滯後,人學難、就醫難等問題還需進一步解決。

二、2007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7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194.3億元,同比增長12.0%;轄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1.5億元,同比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6.4億元,同比增長20%;大口徑財政收入24.88億元,小口徑財政收入9,75億元,分別增長1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億元,同比增長14.0%;外貿出口供貨總值6.14億元,同比增長35%,出口創彙1-08億美元,同比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5元,同比增長9.0%;農民人均純收入2029元,同比增長8.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0%以內;單位GDP能耗降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