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 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1 / 2)

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 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

一、2006年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

2006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小康平涼、和諧平涼、魅力平涼為目標,緊緊圍繞“十一五”規劃和年初確定的發展計劃,抓主抓重,求真務實,攻堅破難,開拓創新,項目建設成效顯著,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國民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各項社會事業得到k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5.59億元,增長12.1%;大口徑財政收人完成13.23億元,增長地方財政收人完成5.76億元,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達到7850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人達到1950元,增長7.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3億元,增長13.34%;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29.45億元,增長5.7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88億元,增長3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4.5億元,增長10.61%;出口503萬美元,增長實現旅遊綜合收人4.07億元,增長30.4%;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5%,增長1.5%;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4.2%;人口自然增長率降到5.87%。

2006年,全市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的好勢頭,社會事業發展也取得了新的成績。但是,一些製約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主要是: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產業鏈條短,“欠發達”的特征十分明顯;非公有製經濟規模小、比重低,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還很艱巨;自主創新能力弱,資源環境何題比較突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還麵臨許多主客觀因素的製約;

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社會事業欠賬多,實現統籌協調發展任重道遠。對於這些矛盾和問題,已經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關注,將在今後的工作中逐步解決。

二、2007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7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的總體要求是: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針,全麵貫徹落實“推進新跨越、建設新平涼”的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既好又快發展為統攬,以建設小康平涼、和諧平涼、魅力平涼為目標,堅持城鄉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並舉、實幹攻堅抓突破的總體要求,堅定信心,鼓足幹勁,細化措施,狠抓落實,努力在重大項目建設上再上新台階,在建立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上再上新台階,在增強做大“四大產業基地”上再上新台階,在改善民生上再上新台階,全力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和諧發展。

2007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7.5億元,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5,8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8億元,增長16%;地方財政收入達到6.46億元,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8.5億元,增長10%;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3%;外貿出口達到550萬美元,增長10%;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635元,增長10%;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人達到2067元,增長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6%0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4%。

2007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一)以技術改造和技術劍新為抓手,大力提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以國內外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為方向,繼續壯大發展煤電產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醫藥、建材等傳統工業,加快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步伐,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傳統產業高新化、支柱產業規模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推動整個工業優化升級和持續發展,確保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達到38億元。一是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項目建設。以煤電產業開發為重點,加快華亭電廠、大柳煤礦、750KV超高壓輸供電工程、煤製甲醇、平涼電廠二期、崇信電廠的建設進度和前期工作,不斷強化具有平涼特色的工業發展優勢,推進煤電化運一體化發展。全市原煤產量達到2000萬噸,發電量達到90億千瓦時。二是全力抓好工業集中區建設。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新興產業向園區集聚,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向園區流動,使工業園區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的增長極。三是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和發展循環經濟。強化節能意識,積極實施城鎮集中供熱、垃圾汙水處理,加強高耗能企業的節能改造,淘汰落後生產設備,推行節能建築。2007年,全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比2006年再下降4.4個百分點。

(二)堅持以發展經濟、增加收入為重點,紮實推進社會主義

新農村建設。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方針,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事業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繁榮發展。一是扶持發展特色農業。加快培育特色產業,加快發展草畜業,突出發展高效果業,做大做強“平涼紅牛”和“平涼金果”。全市糧食總產量穩定在80萬噸以上,果品總產量達到55萬噸,增長7%,肉類產量達到8.5萬噸,增長18%。二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全麵推進小康建設。緊緊圍繞整體穩定解決溫飽的目標,著力解決貧困地區醫療衛生、道路、飲水、沼氣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繼續實施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整合資金和項目,加快小康村建設步伐。三是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搞好農村“六小工程”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同時,重點抓好涇河川區新農村示範建設和省列7個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四是加快發展勞務經濟。全年爭取輸轉農村富裕勞動力50萬人次,勞務收人達到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