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42年之前,抗日糧食看河南,42年之後,糧食看四川。
這兩地輪流扛起了付出第一的大旗。
一個是被舍棄後,依舊繼續奮戰。
一個是戰火沒有燒到,就主動出擊。
十四年抗戰,八年全麵抗戰,出兵最多的是四川,但損傷最大的是河南,沒有之一!
逐鹿中原,說好聽點兒是地理位置很重要。
說難聽點兒就是和平時代種地,抗戰時期挨打……
這,便是本土作戰的最大問題。
一旦戰火燒到了本土,那這場仗不管勝負,實際上都已經可以算是一場失敗了。
頂天了,是達到了戰略目的。
但損失,卻是任何掌權者都不希望看到的。
因為相比於可能隻需要花費一天就可以完成的破壞,恢複可能就需要幾個月,幾年,甚至上百年!
秦朝末年,群雄割據,逐鹿天下,內鬥了多年後,就算是皇帝,都湊不出幾匹相同毛色的馬匹來拉車。
麵對匈奴,漢朝隻能選擇屈辱忍耐,從劉邦被圍困白登山,到漢武帝大規模出兵征討匈奴,期間過去了將近七十年。
從鴉片戰爭到如今我們能夠毫不畏懼的指著鷹子的鼻子罵它們沒有資格從實力出發,已經過去了將近兩百年!
本土作戰對國家的傷害太大,所以數千年前,孫武在孫子兵法中就提出,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
這便是將戰火阻攔在國土之外的好處之一。
楊士奇作為最懂得揣測藍昭心思的人,自然也不難猜到這一點兒。
所以,嘉峪關是楊士奇的最後底線,但若是失去了這個營寨,那明軍下一個適合阻攔帖木兒的地方,就隻能是嘉峪關了!
但楊士奇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退守嘉峪關。
藍昭是一代雄主,大明百姓有數千萬之眾,哪怕是萬裏挑一,大明的天選之才也有三四千人。
想要在這些人中脫穎而出,那就必須打出來優秀的戰績,才可以讓藍昭刮目相看。
何晟不避風浪,揚帆萬裏為大明帶回來了各種農作物。
何福手握幾十萬水軍,威震沿海,在朱允炆悄悄的撤離倭國後,從倭國抓捕了不少的人到大明內部充當奴隸。
耿炳文沉著出招,用計謀以極小的代價完成了封狼居胥,並且還徹底斷絕了後人完成封狼居胥的可能。
也正是因為如此,現在耿家和何家,才會成為當今大明權柄最大的兩大家族。
漢人,從來不缺人才。
尤其是對於雄主而言。
藍昭當然是雄主,他年紀輕輕,就已經將大明打造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國度。
在這樣的雄主麾下,楊士奇不想一退再退。
投誠?
楊士奇可以接受,但需要奴隸們先去衝擊帖木兒!
不將帖木兒打的傷筋動骨了,楊士奇都不會相信奴隸們的投誠。
畢竟,非我族人其心必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