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鶯歌燕舞豔陽天(2 / 2)

海邊的沙灘上,有一個“望海公園”。緊靠海邊山峰的小石坪上,有一個“望海亭”,曆來是漁民登高盼望親人出海回歸的地方。所以,因此而得名。“望海亭”下的岩石千瘡百孔,據說是被出海遇難者親人們的眼淚滴成孔。

當你爬上山峰上回首向北瞭望,逶迤起伏的北固山脈,團團地把整個小城包圍其中。山崗上有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將軍在沿海抗倭時留下的古牆殘壁。近幾年通過重修整理,這裏就是全國著名的“江南古長城”。嶺上四季常青,夏天更加鬱鬱蔥蔥。

你再抬頭向東南方向遠眺,平靜的海灣,海麵上碧波漣漪,在陽光照射下,更加顯得眩光奪目。一片片遠去的白帆,像一對對潔白的蝴蝶,雙雙飛向遠方,漂向浩瀚無邊的大海。

海岸邊桅牆林立,漁民準備起錨出海。貨運碼頭的機帆船,馬達隆隆作響,農民正忙著搬運從東礁半島運來的水靈靈的黃桃和水蜜桃。

那邊水產碼頭上,漁民將一筐筐活蹦亂跳的魚蝦裝上汽車運往集鎮的水產市場。

鎮中心的大街上,人來車往,好一派熱鬧的氣氛,到處都洋溢著改革開放以後的江南水鄉一個鶯歌燕舞,繁榮昌盛的景象。

再說離望海公園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望海山莊”,居住的都是改革開放以後先富起來的老板、大款和官員們。

這是一個大旱之年,稻田多數幹涸,還出現了裂縫,禾苗半數枯黃;火球一樣的太陽曬得大地直冒青煙,知了熱得直抖動翅膜扇涼,因此發出了“知了——知了”的鳴叫聲;往日常見的小鳥都躲進樹林深處納涼;蜻蜓也飛得很低很低,在銀湖水麵上不停的點水。一批下崗工人為了生計在輪船和貨運碼頭上招攬生意,用苦力換取幾個血汗錢回家好養家糊口。此時,從廈門回來的輪船正好靠岸,人們爭先恐後地擁向船台。挺著大肚子的老板,右手拿著大哥大,左手挽著三姨太,指著一隻笨重的皮箱在尋找挑夫的。這時一個下崗工人眼明腿快,擠到老板的跟前問:“老板,要搬行禮嗎?”

“好,你把我這隻皮箱搬到出租車停車場去。”

下崗工人將笨重的皮箱扛在肩上,額頭上冒著汗,他用左袖子揩了揩快要流到眼窩裏的汗水,引著老板往停車場走去。

出租司機迎上前來問:“老板,哪裏去,這邊請。”司機就主動上前幫助工人放下皮箱,小心翼翼地放進轎車的行禮箱,並打開車門讓老板和小姐上車。

老板掏出10元錢遞給工人,工人接過錢裝進褲袋子又急促地鑽進人群去尋找第二筆生意。

那邊貨運碼頭上,一群下崗工人,光著膀子,赤膊上陣,皮膚被太陽曬得烏黑發亮,又厚又滑,鋥亮的汗珠,順著背脊溝往下流淌。工人脖子上掛一條已經發黑的毛巾,不停地用它來擦汗;下身一條短褲;腳上穿著一雙打過補丁,破碎不堪的膠鞋;背上扛著一二百斤重的貨包,從船艙底下蹬上梯子,沿過跳板,一步一彎腰地背到汽車旁,裝上車廂。又返回船台,跳下艙底,重複來回不停地搬運。汽車邊上的貨主們還不停地催促他們“快裝,快裝!”

海麵上有個白胡子艄公,頭戴鬥笠,身穿白布短褂,搖著舢舨,拉開嗓子在唱山歌。

赤日炎炎似火燒,田野禾苗半枯焦。

農民心裏如湯澆,老板大款樂逍遙。

避水山莊空調房,燈紅酒綠宴請忙。

下崗工人背貨包,汗流浹背苦煎熬。

我勸天公重抖擻,立黨為公愛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