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人才學產生的社會曆史條件(1 / 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人才學產生的社會曆史條件

一、現代科學的高度發展,為人才理論研究提出了科學化、係統化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再,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後,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是為彌補戰爭創傷、醫治人們因困苦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帶來的種種不安尋找藥方:同時也為尋求新的鋪滿黃金和希望的“新大陸”;采取各種措施。在為資本主義經濟的複蘇和興旺方麵,確實找到了一些成功經驗。這些經驗突出地表現在發展科學技術,提高人才素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幹預等幾個方麵。而科學技術的發展,顯然處於特別顯著的地位.經過20年的奮鬥,西方資本主義沒有象我們過去一段時間內所預料的那樣一天天沒落下去,而是出現了至少在表麵上看來非常繁榮的局麵。以日本為例,經過政治上、軍事上瘋狂侵略和慘痛失敗以後,經濟上竟能勃然而起,成為引入注目的經濟巨人.美、英、法等主要西方國家也取得了大體相似的成績。產生這種局麵的原因,我們不能不把它首先歸結於科學技術方麵的革命。於是,西方理論界、新聞界的有識之士開始對這種情況給予重視和總結。針對人比物質生活迅速提高,精衝。生活依然故我、甚至更加空虛的情況,托夫勒寫了《第三次浪潮》等幾本觀點頗為樂觀的著作,力求改變人們的失望、苦惱情緒,為人類發展前景勾畫了一張頗為美麗誘人的圖畫。奈斯比特則寫了《大趨勢》等觀點憂鬱,提醒人們警惕新的來自技術方麵的災難會如同殘酷的戰爭一樣摧殘人類的著作.諸如“第三次浪潮”、“第四次浪潮”、“產業後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等各種名稱,各種學派,在西方也應運而生,而且象插上翅膀一樣,幾年時間內就傳播到金世界.這業著作之所以取得這樣的宣傳和理淪的效果,主要是因為科學技術進步的事實及其強大效益教育了當今世界,使人們毫不猶豫地表示歡迎它,如饑似渴地希求了解它,雄心勃勃地力圖掌握它。的確,數十年來,在科學這個領域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類不但登上了月球,而且人工合成了有機生命。人類從科學的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在能源、電子技術等等方麵都取得了極其了不起的成就.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一方麵表現為刨造網期的縮短、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知識物化過程大為提前;一方麵科學技術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一體化趨勢。各學科之間的_栩互滲透越來越強烈,互為前提、相互促進,不但產生了一係列邊緣學科,而且出現了揭示科學領域間新的聯係的橫斷學科。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類,如果不了解、學習和掌握這些新技術,就無法幸福和平安地生存下去。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相輔相成,前後輝映。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正在從勞動力密集型急速轉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經濟結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為例,它的工業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1945年至1954年,從發展棉紗、棉紡織品等輕工業為主,主要依靠增加勞動力促進生產發展,可稱為“勞動力密集型工業”;1955年至1

973年,重點發展機電、電子、冶金和化學T業,依靠大量的設備、投資和大量消耗資源,能源促進生產發展,稱為“資金密集型工業”。1974年以後,能源,資源的來源日益困難,工業結構又發生變化,主要依靠提高技術水平和科學管理來促進生產發展,至此形成了技術、知識密集型工業結構。在上述三個發展階段內,勞動力、資金、技術這三種要素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方麵所起的作用發生了質的變化(見表1)。

由此可見,日本近30年來,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已由勞動力轉向技術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日本如此,美國也是如此。已故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曾經說過:“將我所有的工廠、設備、市場、資金全部奪去.但隻要保留我的組織人員,四年以後,我將還是一個鋼鐵大王。”美國的經濟學家舒爾茨也計算出,美國從1900年到19

57年物質投資增加4.5倍,教育投資增加8.5倍,而產生的利潤前者為3.5倍,後者竟達到l

7.5倍。職工的文化水平提高1%,就會使生產水平相應提高14%。所以當代牛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增長有60%到80%是依靠應用新技術和教育來實現的。

由於經濟結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發展,現代社會也必然呈現出知識密集型的特色,並進而逐漸轉向信息社會。趨利避害,本是動物的本能,當然也是人類生存的一個重要特性。而崇尚科學與革命正是無產階級的階級本色。況且說一可贏利,二可改善生活,三可使國家強盛,這樣的好事,怎能不引起當代世界,包括各種社會製度、各個國家、各個階層人士的高度重視呢?而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在於人才,有了人才,則有了萬事之本,沒有人才,即使可以引進先進設備、買到技術專利,最終依舊是無源之水。有趣的是,社會曆史發展的任何年代對人才的需求都永遠不會出現“過剩”.即使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可以過剩,人才卻永遠不會過剩。更何況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數量,動輒以數十萬計。在美國,白領工人早在1

956年就已經超過了藍領工人的數量,而科學技術人才,仍然處處短缺、供不應求。以至有的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如新加坡,竟然對本國國民與外籍女子通婚規定了文化標準。但是,人才的培養是很不容易的一種事情: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人才的發現和使用就更加困難。把奇才當作庸才,把天才當作蠢才的事情屢見不鮮,常常令人追悔莫及。而教育手段在新的技術革命的浪潮衝擊下,又顯得如此落後。人們對於按部就班的作法已經厭惡。飛速發展的技術革命形勢幹脆拋棄丁這種慢騰騰的發展速度。人類對人才的需求數量如此之大、質量如此之高、時間如此之緊。1956年,蘇聯剛剛把人造衛星送上太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