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餘年後,美國後來居上又率先登上月球,按著又取得航天飛機試航的成功,開辟了人類在太空邀遊,開發利用空間資源的廣闊前景。1956年至今,不過30年時間,但是,作為陪養人才的學校和發展生產、科研、技術基地的科學,不但要追上,並且還要研究和指導這種飛速發展的科學事業,過去那種循規蹈矩的科研手段和教育方法,顯然是太落後了。於是,電子計算機的利用成為世界科技發展的第一重要手段:同樣,對人才的培養、使用和管理,沿用傳統的辦法濕然已冬是不行了。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日本人發起了英才研究,美國人和英國人辦起了《人的資源》、《人的關係》等各種形式的雜誌。在我國,人才學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裏,蓬勃興起,顯示了強大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總之,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必然引起對人才理論研究的係統化和科學化,打破“潛科學”的藩籬,走出“經驗類型”的大門,跨入科學係統研究的新天地。這就在科 學技術方麵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人類英才輩出、群星燦爛的曆史,雖有數千年之久,人才理論的發展雖然經過漫長而熠熠閃光的路程,為什麼直到20世紀中葉以後方才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具備了成為一門係統學科的可能性
二、四化建設大業要求人才學迅速建立和完善,為祖國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曆史證明,人才問題雖然關係到事業的成敗、國家與民族的興衰,但並非任何階級、任何一個曆史階段都能解決得好的。一般地說,大凡國家興盛、社會進步、政治開明、科學發達的年代都和重視人才、挖掘人才、充分發揮各種人才的聰明才智有關。反過來說,凡是國家衰敗、社會腐化、政治昏暗、科學停滯的年代,一般也與輕視、摧殘甚至陷害人才緊密相關。如南宋皇帝趙構,在國難當頭、社稷危亡的情況下,非但不給忠勇愛國的抗金將領以充分的信任,反而假秦檜之手害死抗金名將嶽飛,釀成千古奇冤。南宋皇帝實行這種非人政治,若不亡國,天理不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國三十多年來,國家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和開發,取得很大成就。但在十年動亂時期,卻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在那個年代,還談得上什麼培養人才?粉碎四人幫以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動亂結束了,人民要求實現“四化”的願望在政治上、法律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國家開始走向興旺之路。對外開放、對內搞活以及各種管理體製的改革等一係列重大方針政策,展示了我國生產力不斷解放、經濟將迅猛發展的美好前景,人們圍繞這個信念而展開的思索、討論,都集中於如何實現這個美好前景。“四化需要人才”已是個圈人民的共同意願;“人才需要四化”又是一切有識之士的一致心聲。於是,“人才”又有了一個新的、無限廣闊的社會基礎和政治基礎。國家重視人才,社會需要人才,學校(包括各界)培養人才,個人努力成才,人才問題成了四化建設的一個中心和關鍵的問題。至此,“人才學”的創立和發展,在這新的曆史條件和新的社會背景下,刻不容緩地被提到了全體人民麵前。
然而,人才學的創立絕不是隻憑一腔熱血就可以解決的。它不但需要適時(時代)、適地(國度)、適人(政治環境和社會輿論)、適物(教育和科學)等條件,而且需要正確的研究方法,需要大量的統計.總結、積累、分析、綜合工作。四化建設不僅為人才學的建立提供了前提,而且急切地需要大量人才參加到經濟建設中去,並為“四化”的成功做出貢獻.這就為人才學的發展在政治上提出了嚴格要求。就此.可以看出,人才問題顯然是“中心”問題,國家現代化建設才是根本問題。人才學的建立和發展理所當然地要把國家經濟建設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和根本目的(見圖1)。
這個圖表體理了三重關係:
1.國家與各類人才的關係;
2.國家與文化教育以及家庭、個人的關係;
3.各類人才與文化教育及家窿、個人的關係。
由此可見,人才學的建立和發展處在一個龐大的社會統一體中。作為這龐大社會統一體的紐帶和膠合劑,它必然要成為一門元整的而又無所不及的係統的理論科學。
三、培養和造就人才,需要有科學的人才理論作為基礎和指南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望子成龍”。成龍即成才,可見“成才”在祖輩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然而,願望不等於現實,在中國封建統治時代,作為一般貧民子弟,能有多少成才希望呢?恐怕隻有兩條路還算順暢一點.一個叫作“學而優則仕”。讀點書,攻習科舉,
象鯉魚跳龍門一樣,跳過去,就是龍,跳不過去,自然還是條魚。龍升於天,魚潛於水,差距可謂大矣。當然,入仕並不等於成才,但當時的勞動人民,特別是中下層的知識分子,確確實實把它看作一條成才之路。再一條路就是從軍,但從軍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所謂“濟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社會動蕩不安,諸如曹操這樣的人物可以大顯身手;孔明那樣的人才也有人去“顧”,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顧”,因為要打天下,沒有人才相佐是不行的。除此而外,工、商、農、醫,則難登大雅之堂。還有些行業,幹脆被視為三教九流之外的下九流,不要說成才,連政治上的平等地他和獨立人格都喪失了。在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成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很多外部和內部的條件。經過十年動亂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明確了社會主義現階段的發展目標和戰略任務之後,國家需要人才,人們立誌成才已成為非常迫切的社會現實。這與人民真正當家做主的心情是緊緊相連的。十億人民的這種求才若渴的局麵,恐怕是以往任何時代、任何社會製度所不能比擬的。這種“大趨勢”又向全社會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成什麼才?如何成才?以及怎樣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進而要建立什麼樣的人才製度?怎樣擷取和利用古代人才理論和經驗?而且成為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人十分關注的問題。因此,建立人才學說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也不僅僅是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而且與全圈人民的共同心願有機地結合柱一起,成為時代一國家一人民一人才學這樣一個有機的整體(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