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人才學產生的社會曆史條件(3 / 3)

人才學的生命深深植根於人民這塊土壤當中,這就為人才學的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為什麼呢?因為廣大人民的願望和需求,或者更確切地說,一種社會風尚的趨向,對於一個學科的創建和發展,有著莫大的影響。中國曆史上有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之風,有西漢文景時期的黃老之風,有西晉時期的奢侈。霏晦之風,都對當時的禮會發展和學術研究起了莫大的作用。禮會風尚和社會輿論也是一種機製,這種對於學術發展的輿論機製的行成,雖然還另有機製在製約,但它本身的作用卻是萬萬不可忽視的,也是無法忽視和盲目加以否認的。社會風尚和社會輿論、社會思想潮流以及整個禮會意識形態,雖然不象法律那樣絲毫不得觸犯,然而在一定的時間和場合下,它卻有著比法律更加令人生畏的威嚴和更加強大的約束力。表現在學科和藝術的發展上,這種約束力雖然不是“一言既出,四海肅然”那樣的情況,卻也可以達到“好惡之剔,決其生死”的嚴重程度。例如昆曲,這是被周恩來同誌譽之為“蘭化”的劇種。對於懂得昆曲的人來說,如果演,員水平高一些,可謂由詞至曲,由曲至唱,由唱至表,處處皆妙。“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但昆曲的觀眾已經不多,恰如在一般居民當中對蘭花有深刻理解的人也已經不多了一樣。昆曲作為中國戲劇藝術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許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存在下去,並且在一定範圍內有新的發展,但它的黃金時代畢竟是一去不複返了。又如,美學在中國的興起,有蔡元培先生的莫大功勞。但蔡先生開始大力提倡美學的時候,景況並不宜人。據《魯迅傳》記載,辛亥革命以後,魯迅響應蔡元培的號召,率先開講美學。學是新學,師是名師,且每周一課,負擔不重,理應聽者雲集,反響熱烈。孰料,初一講,聽者數十人,二講,還剩十幾人,再講,隻剩幾個人了。貴客不登門,滿桌佳肴誰品味?隻好乘興而來,敗興而散。美學是一門重要的新興學科,學一點點,至少有益無害。以魯迅這樣的奇才,開課不過三次,就中途夭折,究其原因,實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僅此二例,可知社會風氣和社會輿論的不可忽視之處了。處在祖國人民為四化大業積極奮鬥的今天,人才學可謂應運而生.在黨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倡導下,重視知識、重視人才的社會風尚正在形成,人們對於成才之路望眼欲穿,對於人才學的興超寄予莫大希望。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程度,決定於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程度。”可以斷言:人才學在中國的興起和發展,必將有其廣闊的前途。

四、建立人才學的思想理論基礎已經基本具備

如果說,人們對於建立人才學的渴望是非常重要的主觀因素,盡管這種主觀因素的產生也需要必要的客觀曆史條件,那麼,科學發展和人才理論本身的發展水平就成為建立這門學說的客觀理論因素或客觀基礎。如果我們把政治、經濟和技術等條件視為產生人才學說的“源”的話,那麼,以往人才理論的發展和積累就成為建立人才學說的“流”。源流既備,何愁其不能快速地彙成奔騰的江河。具體地說: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人才理論,是建立人才學的科學指導思想;

第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係列方針政策,尤其是知識分子政策是建立人才學說的必要條件;

第三,曆史上的極其豐富的有關經驗是建立人才學的曆史淵源:

第四,世界各國關於發展人才學說的大量資料是我們建立人才學的十分寶貴的理論參考和借鑒。

在這樣的基礎上,人才學的建立就不僅是可能而且是必然的了。近幾年來,全國有20多個省市搞起了人才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一些有關專家、學者、實踐工作者以及各級領導都對這門學科的建立和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人才學作為一門係統科學雖然剛剛起步,卻呈現出勃勃生機,充滿無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