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與智和體的關係密切,身體不好,一切皆空。“德”隻能成為一種內在品質,隨身體差異的程度而次遞減少其為他人服務的機會和外在社會表現,智也不能充分發揮作用。身殘誌堅,事例很多,但身體健康的人又怎能想象殘廢人的苦惱和遇到的困難。身體不好,縱是極有才幹的人,畢竟很多事業的大門對他無情地關閉了,很多美好的向往隻能眼睜睜地看它付之東流.我們讚美身殘誌不殘的英勇的戰士和特具智慧的學者,同時,這樣的動人事例也給我們一種教訓,讓大家從優生、優育到教育、培養的幾個階段,下一番苦功夫,使人才個體個人獲得健壯的體魄,使科學和一切事業因此而更加興旺發達,也使我們民族的機體由於每個細胞的健壯而日益強健起來。
心理品質是介乎於德、智、體三方麵的一種因素。它與德有關,沒有健康的心理,會產生很多不健康甚至有害的社會行為。一旦出現嚴重的病態心理行為,道德也被玷汙和破壞了。在一些特定場合,二者相互關係尤為密切,嫉妒心理與道德是互相對立的,而嫉妒心理的極度發作也許會導致道德的淪喪;而缺乏道德,缺乏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政治立場,對於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特大障礙,對不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倒是一塊沃土。因此,“德”與心理狀態同樣存在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心理品質與質的關係也很密切。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於智力的發展大為不利,而健康的心理狀態則是智力發展的良師益友。它可以成為一種動力,一種頗具威力的非常活躍的精神分子,它可以使人才個體在應該興奮的時候興台,在應該冷靜的時候冷靜。健康的心理狀念的形成是智力才能允分發揮的英勇衛士和潤滑劑。同樣,智力越發達、學識越豐富、知識越淵博的人,越是容易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就一般意義上講,他們出現心理異常特別是病態心理的機會要少得多。我們看那些歇斯底裏病發者的病曆,其文化程度比較低的人,發病的機會也相對多些。
素質,也與道德有關。道德也可以成為一種素質。而素質,就它的天賦與氣質的意義上說,與智力發展的適應性和未來職業的選擇性,關係尤為密切,對於心理品質來講,簡直就是一伺:事情在兩種角度的呈現,天賦和氣質是研究心理品質的生物基礎,而心理品質的研究又是對於天賦與氣質的認識與利用的橋梁。試想如果沒有天賦與氣質的差別,心理的基礎即使還可以存在,恐怕也會“真假猴王,真偽難辨。”而沒有心理品質特殊的研究,對這些天賦和氣質的選擇與利用又會缺乏生氣,如同空中樓閣,終不能為我所用。
德,智、體、心、質五種要素形成有因,結構合理。那麼,即使一時沒有發揮自己內在的潛力,沒有遇到適當的機遇和沒有完全發揮才能的客觀條件,但是作為一個“潛”人才的內在條件應該說已經完全具備了。神龍出海,唯待雲雨;而龍不常見,雲雨常見;機緣未遠,勿慮飛騰。
三、內在因素的不平衡發展對於人才成長的影響
構成人才的諸因素都是不可忽視的,作為人才個體來說,德,智兩種因素尤為重要。但是,就成才個體的現狀來分析,並不是每個人才個體都完全具備上述五項條件,換句話說,並不是德,智,體等五種因素完全具備才能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有用之才。實際上,身體不好,而才華卓絕的人才現象並不少見。氣質不好,或心理狀態呈不平衡狀況的人才個體在某些專業上也占有相當比例。就是“德”字上稍有缺陷,而頗具才華,或智力適中而品德高尚,所作所為足為人師表的例子也不是絕無僅有的。因此,成才內在諸因素的發展和形成並不是呈水平狀態而是呈“參差不齊”的犬牙趨勢,處於不平衡狀態之中。但是,這種不平衡是有條件的,就是說,這種構成人才內在因素的發展情況有一種量的規定。低於某種界限,人才的質就會發生或等級或本質的變化。大致說來,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構成人才各種內在因素的綜合水平決定人才的能級
所謂能級,主要指的是人才水平的級次差別。通俗一點說,人才構成的內在因素的綜合水平的差別,決定了人才級次的差別。人才構成的內在因素的綜合水平指標高,人才的能級就高,反之,就低。所謂綜合水平,也有幾種情況。五種內在因素水平均好,稱為全麵發展的人才,即全才.這樣的人,符合西方所謂才能特異的天才人物之義,如果舉例的話,意人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大兩家達?芬奇屬於此類。達?芬奇天賦很高,學問涉及領域又非常廣闊,而且在所涉及的範圍之內,均有所建樹。成績之多,造詣之深,令人羨慕不已。其人品格既高,且才華出眾,身-體強健,又相貌超群。可謂“天之驕子”。五種內在因素中,基本因素水平較高,其中一、二項發展很好,個別項目略差,也不失為全才。但是較之上述)那一類人才個體,已有些差別。依此類推。凡差別超過一定限度,人才級次則相應下降。大致情形,約略如下:
天才 五項因素皆優。
全才 七要困索(德、智兩方麵為主)皆優。
奇才 某一主要因素有所不足,其他因素發展水平很好或某
些基本因素有所不足,主要因素發展很好。
偏才 主要因素有缺陷,但在某一方麵有不凡表現。
一技之才 大多數內在因素不高,獨有一技之長。
人才學研究人才的內在因素及其與各種因素的關係,目的在於提高人才的水平層次,增加天才,特別是全才和奇才的數量,以便提高整個民族直至全人類的內在因素的綜合水平。這就是說,要從十月懷胎,或者說從優生學研究開始,直到人才個體的生命終結,都應給予認真研究和關注。這無疑是一項非常艱巨和繁重的任務,但是這個任務的提出,是曆史對於人類的必然要求,而這一任務的最終完成,又是人類對於曆史發展的一個偉大貢獻。
(二)人才構成的主要內在因素的發展趨向和水平決定人才類型
這裏的主要內在因素,狹義上指的是“智”的發展趨勢和水平,或者“智”與其他某種因素結合的發展變化情況。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在決定人才類型的諸因素中,就目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來說,“智”的發展無疑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德”當然也很重要,在古代有所謂專門的道德家,其實,即使專門的道德家,他們在鑽研學問上也是不遺餘力的。資產階級登上曆史舞台以後,這種對於利學知識掌握的際準提高了,不論是資產階級文芝複興時代,還是啟蒙運動時期,關於“人”的“發現”、“人”的論爭等等,都和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近代西方哲學家把倫理學的地位擺在很高的位置上,以至一些較有建樹的大哲學家認為倫理學是哲學研究的最高層次。這就說明,在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和理論研究非常活躍的時代,“德”的發展已經同“智”的發展密切配合。如果說在古代曆史上曾經有過不問科學,隻做一點文學、理學方麵的學問的道德家,那麼,這種道德家在資產階級革命年代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地位。現在更是如此。現代政治理論家、思想家、倫理學家以及在道德實踐和在政治實踐中饒有建樹的人物,如果不懂科學,在“智”的發展上沒有相當水平,剛“德”的發展既會受到嚴重限製,也會在“智”的廣袤天地中喪失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