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結局(1 / 3)

孫嘉言看扶搖的眼神,變得陰森起來,和他交好的幾個官員,全都在黜落的名單上。

當然了,因為有他的庇護,這幾個人膽大妄為,賬目上的漏洞,是最多的。太子把清查出的賬目問題拿給皇上看,嘉明帝立時大怒:“這樣的官員,要他何用?”

太子趁機安插自己看得上的人,他這些年,倒是並沒有刻意結交,凡是能入眼的,都是做事能力足,對朝廷也比較負責任的。

朝中幾個內閣,看太子行徑,都悄悄鬆口氣,嘉明帝並不多昏庸,他提拔的官員,能到內閣這個位置,還是有能力又勤懇能幹的,太子既然欣賞這樣的人,他們盡力辦好差事就是。

緊接著,戶部的官員也開始動了。最讓人震動的,張隨勝調到了兵部任右侍郎。

扶搖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人值得抬舉,張隨勝是唯一一個賬目上一絲不苟的人,作為審核稅務的官員,這是最起碼的要求,現在,調到兵部,雖然文職進武將的圈子,可他負責的,還是賬目審核、挑撥糧草等,等於沒有脫離老本行。

兵部右侍郎這個位置,眼紅的人可不是一個兩個,放眼整個大雍朝,無論邊關老帥還是中軍新銳,誰不巴結著呀,若是把你的軍餉,從月初發放推遲到月底,你就得費足了心力安撫手下將士了,就這麼一個小小的伎倆,能讓你累到爬不起來。

都說,張隨勝命好,娶的媳婦旺夫,不僅讓他從文才斐然的探花郎一步一步走到如今的二品大員的高位,成為未來新皇內閣的貯備人才,而且,他的家業,也從普通的一個鄉村富戶,發展成了現在一座五進五間帶跨院的主宅,外帶京城七八個鋪子,老家還有數千畝地的大富豪。

有禦史彈劾張隨勝的弟弟張隨成,強占土地逼死人命。

隨即,很快就有了證據,死者的家人來京告禦狀了,嘉明帝很惱火,太子因此鬧了個灰頭土臉,張隨勝的官位,巍巍可及。

“事情到底怎麼回事,總得等弄清楚再說,現在,一聽有人告狀,就本能認為張大人有罪,或者官官相護,想把苦主壓住,這都是錯誤的想法,既然有大理寺,當然該由他們給大家一個公正明白的結論。”

扶搖不希望張隨勝輸了這一場官司,可他家的確是個暴發戶,不能不讓人往這方麵去想。

數千畝地呀,就是你願意買,原來的地主也未必願意賣呢,他們家是怎麼湊出來的?

任誰都是這麼想,因而禦史不屈不饒地繼續上折子彈劾,大有不把他打倒不甘休的意思。同時,彈劾的折子,還牽扯到了其他相關的人,連扶搖都包括在內了。

姬扶搖在戶部,有包庇張隨勝的嫌疑,當時,戶部所有賬目,隻有張隨勝所管的部分,分毫不差,那肯定是假的,是張隨勝收買了姬扶搖。

對於這樣莫須有的指責,扶搖連一張辯駁的折子都懶得上,她或許需要朋友,需要親情,最不需要的,就是錢了,誰不知道她理財能手?夫妻兩個均身居要職,每年俸祿就不低,外加那些鋪子的收入,而他倆還有一個共性,就是都不怎麼喜歡張揚,無論穿戴還是出門的排場,他們要那麼多錢做什麼?

大理寺想要調查清楚,必須派人去張隨勝的家鄉,光是路途,都需要十多天,還不算走訪,一個月轉眼就過去了,光嘉明帝都有些沉不住氣了,還是太子胸中有丘壑,他給皇帝說:“父皇若是下旨,不許在案情大白之時,妄議此事,他們還敢聒噪嗎?兒臣一直沒有建議這麼做,就是想看看,咱們手下的這些個禦史,那些是真正為國當官、為民請命,那些是屍位素餐人雲亦雲,還有誰,暗藏禍心,為了一己之私,不惜誣陷忠能之臣,父皇,且再等等,咱們一個月都等了,還怕再來一個月嗎?”

“哦,好吧,就依皇兒所言。”嘉明帝身體越發不濟,國事現在基本上都是太子處理,他隻負責最後把關,而太子比他能力強,精力旺盛,想要達成的目的,最後都能實現,嘉明帝心中明白,反正這天下就是給他留的,早一天又有什麼關係?

洪銘華年紀大了,太子急著要物色一個能接替他的人,可是搜遍朝野,三品,甚至四品以上的官員,竟然找不到一個像他這樣,不計個人得失,一心為了朝廷,忠謀善斷的官員。

這次張隨勝案子,竟然兩個月才有結果,案子還全靠張隨勝家鄉的小縣官趙明忠。

因為張家的地,並不全在老家所在的縣,而是在趙明忠的轄下林水縣。那一年,小河林水因雨大泛濫,趙明忠手頭又沒有那麼多的資金修河堤,給上麵彙報,一層一層遞折子上去,根本來不及。不得已把淹在水下的地賣掉,說誰家出銀子修河堤,誰家就可以在河堤修好之後,擁有一塊地。到底多少,他也說不清,反正籌集的資金和最後的地,一對一給就是。

這種沒有保證的承諾,跟本就不具有吸引力,貼出去之後,連一聲回音都聽不著。趙明忠急得坐臥不寧。就在這時,他的師爺找過來,說是有個朋友,和張家的二爺中舉的時候是同年,那人願意前去央求,看看這位遠近聞名的大財主,是不是願意伸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