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隨勝的二弟中舉之後,沒有繼續科考,而是轉而經商,他在這方麵天分驚人,看好家鄉的茶葉有前途,在京城設立一個茶莊,不是作為當地銷售的窗口,而是作為中轉站,銷往北方,結果一舉成功,現在,這一州府的茶葉,都由他壟斷著銷售,一年下來,銀子花花如流水一般湧進來。
張隨勝很低調,以前家裏貧窮時養成的節儉習慣,一直都不曾改變,因而京城官員,並不知道他的家早就今非昔比,富裕非凡。
張二爺張隨英通過同年的介紹,來到林水,他給出的條件非常好,盡全力,隻是那河灘地他並不要,隻需要趙明忠將來帶領全縣的人,在林水經過的小山林山上推廣種植茶葉。
趙明忠滿口答應,有了張隨英的鼎力支持,趙明忠又向縣裏的富戶籌款,最後把衝毀的河堤修好了。那些地分給了當地的富戶和出力的百姓,趙明忠覺得對不起張隨英,便派工讓百姓在山上修梯田種茶葉,曆時三年,這片茶園,一半歸了林山附近的百姓,一半給了張家,確切的說,不是兩千畝,而是一萬兩千畝。
林山人不會種茶,這期間,張隨英又陸續投入數萬兩銀子,雇人教導如何培植茶園,免費發放茶苗、甚至在山上修泄洪溝、防旱井、修路、修橋,那些茶園,不是張家索取的,而是茶園終於有了收益,趙明忠和當地百姓求著張家收下的。
林山腳下就是河,不高的山頭常年霧氣繚繞,最是適合養茶,張隨英的巨額投資,或許隻是為了自家開辟貨源,卻惠及數萬民生。
趙忠明聽說了京城有人彈劾張家,便急急忙忙上奏折,為張家辯駁,他一個小小七品,那折子需要層層轉交,最後不知哪裏去了,趙忠明也被莫名罷官,狼狽地返回老家。
這位還是個硬骨頭,他覺得自己沒做錯,想不通為何會有這塌天禍事,最後想到了張家。他覺得自己一介芝麻官,冤枉就冤枉了,但人家張家這麼好的人,冤枉了簡直天理不容。便潛回林水縣,剛好這時候,大理寺派來的官員劉立雲正拿著那些人偽造的張家罪證從林水返回,趙忠明心中驚懼又焦急,就在大街上,追著欽差的馬車跑,當地百姓剛開始看熱鬧,最後發現是他們心中的好官,並且被冤枉的,也是他們的恩人。
恍然大悟的百姓不幹了,全城的人都湧出來,跑到劉立雲的轎子前喊冤,那聲勢,把劉立雲嚇了一跳,還以為當地百姓要造反呢。最後弄清事實,也是氣憤填膺,當即讓趙明忠親自寫出萬民狀,全城百姓簽字畫押,拿著上了京城。
這一路劉立雲竟然遇到強人阻攔,差點沒命,他不得不化作商人,繞路潛回京城,因而時間用的長了。
嘉明帝氣得兩手哆嗦,太子急忙宣太醫讓父皇歇息,自己親自去了大理寺,聽洪銘華審理案情。
很簡單的事情,用了三個月才案情大白。
至於修河堤開茶園這種純工程問題,為何會出人命呢?那是修梯田時,一片山體滑坡造成的。這個跟張隨英沒有任何關係,他根本就不知道這回事。趙明忠倒是給死者家屬撫恤了,他手裏沒錢,隻能多劃出幾畝茶園作為賠償。
任何地方,都有忠厚的,也有奸詐的,有人雖然不忿趙明忠的處理,可麵對縣太爺,他們也不敢吭聲,事情本來就這麼過去了,可有人不甘心,在一番攛掇利誘下,跟著來京城鬧出這麼一場戲。
或許這些人本意不想告張家,張家根本就和這事沒關係!可一旦上路,他們豈能由得了自己?
最後牽扯的朝廷官員,多達十四個。林水所在的任州府,從知府到同知,還有林水縣的新知縣、主簿、縣丞全部進了監牢,省裏的督撫也被牽扯,罷黜為平民。京城裏,孫嘉言首當其衝,事情剛開始,都以為他謀劃的,後來竟然扯到茂國公世子,當然背後是皇後。
難怪孫嘉言年前出了那麼大的漏子,皇帝卻不肯罷免,原來是皇後說情。
嘉明帝年紀這麼大了,聽說老妻竟然背著他,挖自家牆角,而愛妃焦貴妃、王明妃也都脫不了幹係,本來手就因為中風直哆嗦,結果這一下更嚴重,直接不會說話,半個身子也不能動了。
太子一臉無奈,心中暗喜,全權接管了朝廷的所有事務,並趁這個機會,敲山震虎,威懾某些蠢蠢欲動的宵小,著力培養自己的親信。
大概過了一個多月,梁明睿忽然那一晚沒有回家,扶搖十分忐忑,第二天皇上下了旨意,他把大位交給太子,自己由皇後、貴妃等陪伴,移居意舒園養病。
後來,有小道消息說,皇後、貴妃、王明妃等,在意舒園西北角的皇家佛堂為皇帝念經祈福,她們願意用自己的有生之年,換取皇帝恢複健康,真正陪伴皇帝的,是近幾年比較得寵的賈貴人,這個消息到底是真是假,有人曾經在扶搖跟前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