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反複不斷修改,這部書稿終於可以麵世了。因為用時過久,似乎已經沒有了當初的喜悅和衝動,所以我隻想在這裏說明一點相關的情況。

本書是在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所以口語化的傾向較重,文雅的編排相對稍弱,這是本書的第一個不足。既然是講稿,所以深度可能也相對有限,而且個別地方可能有伸展太長或拉伸過遠的嫌疑,這是本書的第二個不足。因為講授時間的催迫,選擇材料也不完全精當,難免掛漏或者選用不當等情況,這是本書的第三個不足。當然,最關鍵的,可能還是作者的生活閱曆有限,所以對孔子思想中有些看似簡單,而實在是深刻警絕的地方,似乎理解不透,這可能是本書最大的不足。還有,就是理解錯誤的地方可能也在所不免,熱誠期望讀者批評指正,本人將因此受益。

感謝深圳大學,感謝章必功校長,沒有他的規劃和倡導,我不會以這樣的方式給學生開設《論語》課程。雖然我很久就有這樣的想法,但可能會拖很長很長的時間。感謝劉洪一副校長,感謝教務處徐晟處長和其他相關同事的熱心幫助。另外,還要鄭重感謝陳椰同學,他為我錄音並將錄音轉成文字,做了很多工作,付出了艱辛勞動。

本書的名字,是作者與責任編輯蔣浩共同擬定的。之所以叫這樣一個名字,主要是因為作者所理解的聖人,本來就是個凡人,是凡人中的聖人。孔子雖然是聖人,但卻擁有一顆凡心。正像孟子說的一樣:“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出乎其類,是說孔子是從自己的同類——普通人中成長起來的。拔乎其萃,是說孔子遠遠地超越了他的同類——普通人,而成為他們生活和生命的導師。盛,是因為充滿光輝而顯赫的意思。孔子的生命是充滿光輝的,他在後來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是顯赫無比的。孔子的盛大,確實是前所未見的。人們出於無限愛戴和無比崇敬的心情,尊奉他為聖人。聖的意思就是道德崇高,人格完美而又睿智多能、無所不通的意思。

“出乎爾者,反乎爾也。”聖人從普通民眾中成長起來,又返回到世俗生活中去,為普通民眾服務,教導並且引領他們走向更善、更美、更真,一句話,就是更好的生活。

孔子是人文主義的聖人,不是宗教的教主。因此,他不是高高在上,人們對於他,既不會像,也不必像對待耶穌、真主或者佛陀那樣,隻需仰視,隻需膜拜,而不需要理解甚至批評。(禪宗例外,因為禪宗是充分儒家化和道家化了的中國佛教。)人文的聖人,原本並不具有唯我獨尊和非我莫行的性格,他不具有專斷性和強烈排他性的品質。人文的聖人,是入於俗而不流於俗;高於俗而不離於俗。他為俗世的淨化和健康發展而努力,也為俗世的和平與幸福而祈禱。但他絕不會諂媚流俗,更不會與流俗同流合汙。他要改造流俗,以便讓這個世界更崇高、更完美。

孔子之所以令人感覺親切,正是因為他有世俗性的一麵,他也有世俗中人的喜怒哀怨和悲歡離合;而他之所以受到後世的敬仰,則完全出於改造世俗社會的宏偉目標和不懈努力。聖人熱愛世俗社會,聖人也眷戀世俗社會,聖人對世俗社會的希望,全部凝聚在他對於世俗社會改造的目標和努力之上。而這種改造,絕不是讓世俗社會失去生活的屬性——完全成為一種觀念,或者一種形上的真理。他的目標,不是取消世俗社會的世俗性,他不是讓人成為神,而是讓大家成為有充分愛心和正義感的好人。他的人性化的傾向是十分濃烈的。他要使人活得更善良、更友愛,而不是更怨恨、更仇視;他要使人活得更快樂、更幸福,而不是更幹癟、更抽象。他能夠遭到後世的批評,實際上也出於這一點。聖人不是老虎屁股,誰都摸不得,聖人是可以被批評的。後世很多對於孔子的批評甚至批判,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聖人不能接受批評,而隻能崇拜,那他就會失去平民化的品格,而真正成為宗教的教主。這一點,正是儒家民主化的人文主義品格,而不是宗教的品格。孔孟和後世儒家都強調“人皆可以為堯舜”,聖人誰都學得,不論什麼人,隻要努力修養自己,都有成為聖人的可能。這也是儒家民主化的人文主義品格的最重要表現之一。

因此,想要理解聖人,就不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增強自己的道德修養,還要有一顆凡心。也就是說,不僅要有不斷向上的努力,而且還要不斷地俯身向下。無論走到多麼高的位置上,都不要忘了自己原本就是一個凡人。也就不會忘記,自己曾經受惠於凡人的事實。這樣才能常懷感激之心,而不是敵視世俗社會。如果能夠做到這樣,你就會讓人感覺親切,而不是令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如此,你離聖人就會越來越近……

紛亂地寫下上麵一段文字,權當後記。

王立新於深圳大學文山湖畔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