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人生光有這樣一個老師是不夠的,從學東西的角度看來,人生無常師,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貢也說孔子,向賢者學重大的東西,向不賢者學習細小的東西。人生本無常師,隨時得學,則隨時有師,隨處獲益,則隨處皆師。甚至天地萬物無不能使我得到啟迪,所以天地萬物無不是我的老師!要善於學習,不能隻從一家、一人之言,這樣會限製自己的知識麵,限製自己的視野,限製自己的思維。
當然對待老師的尊重,也絕不是簡單的恭維,更不是盲目的推崇。現在有很多學者,不分青紅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維護自己的老師,老師錯的,也說是對的,甚至結成同門幫派,這是大可不必,也不應該的。這樣會妨害對於真理的追求。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跟老師發生不一致的情況完全是正常的,一切都跟老師一樣,要你做什麼?有老師自己就足夠了。
以上是我就個人的體會,跟大家講如何對待老師的問題,也不一定就是全對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做。但是基本的原則是一定不要把自己淹沒在老師裏,同時一定要學會什麼叫真正的尊師,跟老師學做老師!我過去常跟學生講,老師最得意的學生大概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有足夠的生命力和開創能力,可以單獨立戶,自己點燃自己的生命之燭,不必總跟老師在一起,而是沿著自己的生命路數走下去,成為另外的一盞燈,成就自己,照亮別人,啟迪別人。另一種是沒有足夠生命能力,自己的光量不夠,不足以獨立支撐門戶,那就把自己的油倒在老師的燈裏助燃,使老師的燈更明亮、更持久。當然,這兩種學生實際上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友與師相連,師是人生的導引,友是人生的助緣。友的作用在於互相砥礪,互相激發,互相幫助。師處上位,當尊之為主。友則比肩,主要在於幫助。大凡正當的人生,都以尊師重友為道,無師友,不成人生,朋友既是五倫中的重要一項,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關鍵內容之一。“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是孔子教人的一項重要內容。
應該交什麼樣的朋友,這是個很重大的問題。以善人為友,自己也會越來越善;以智者為友,自己也會增長智慧;與邪佞者為友,自己就會慢慢變壞;與庸碌者為友,自己就會越來越庸俗,越沒出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正直的、信實的和有學問有見識的朋友,是三種好的朋友;順情說好話的、阿諛奉迎的和雖然能說會道,但卻言不及義的,都是不好的朋友。
因為正直的朋友,不回避你的過失,直言奉告,所以能夠使你知道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以便於改正;便辟的朋友會躲避你的過失,使你不能及時認識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利於改正偏失。朋友的信實可以導發你內在的誠心,朋友的善柔,隻是阿諛逢迎,使你也習慣了虛偽,而遠離誠信。這兩項都是對德而言的。友多聞,可以增長你的才識,擴充你的聞見;便佞的朋友雖然口若懸河,但都沒有真實的體會,所以,言雖多而不中於義,無益於擴充聞見,增長才識。
損友三種正是益友三種的反麵。益友三種的前兩種,利於修德,後一種利於增智。正是先尊德性而後道問學的次第和程序。
人都有“樂多賢友”的內在要求,但卻受到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條件的限製,交到真正的好朋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交朋友也要靠機緣,古人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這個機緣絕不是一種說不清的和不可捉摸的神秘的東西,也不是宿命的東西。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需求,有什麼樣的需求,就有什麼樣的機會。正是所謂“仆人眼中無英雄”。長在路邊上的一棵樹,木匠見了,想象它的用途;在焦渴的夏日裏走累了的人們想到它可以乘涼;搞城市規劃的人和詩人見到它,想法都不一樣。鳥見了樹,想到自由地起落、想到做窠,豬見了樹想到可以靠在下麵睡覺。機會遍地都是,隨時都有,但它隻提供給與此有緣的人。“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識。”所以緣分不是宿命,有緣者未必有分,無緣者絕對沒分。這就是緣分。你喜歡閑扯,人家有正事,見了你自然想要躲開,你也沒機會跟人家交往。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得到什麼樣的朋友,不是遇見了什麼樣的人,而主要看你是什麼樣的人。
當然,在你還沒有完全成形的時候,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指引你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很重要。所以師友、師友,師在先友在後,人生對於朋友的要求,老師的引導很重要。當然,這裏的老師不局限於讀書的老師,而是在人生道路上遇見的所有可能對你產生影響的人們,其中家庭成員至關重要,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喜好,會對你產生重大影響。他們的做法和他們的朋友圈子,會對你幼小的心靈產生重大的導引作用。要不然宋明的大儒們為什麼要利用《周易》的《蒙》卦大做文章,拚命強調“養正於童蒙”。童年時期尚未開蒙,如何開蒙卻影響孩子們的一生。我見到很多家長,有的還經常打罵孩子,說孩子不好好學習。他們自己卻遊戲人生,無所事事。或者自己整天隻知道賺錢,忙得連孩子都顧不上,從來不跟孩子在一起談點有意義的東西。孩子們都看在眼裏,印在心頭,他們怎麼能夠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養成積極進取、努力學習的習慣!又怎麼能夠改換途轍,走出崇高,哪怕就是走向向上的積極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