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天?天是什麼?孔子心目中的天到底是怎樣的東西?這是我們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無所不包容,這是天之廣大;無不在其下,這是天之巍峨。這不僅是天的自然屬性,而且也是孔子賦予天的文化屬性。“天何言哉?四時興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周易·係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是生生之母,天地以生養萬物為大德,天地並不居功自傲,“功成而弗居”。堯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效法天,依循天。天地是道德之源,天地也是力量之源,天地還是宰製萬物、規定萬物的主體。人生無不由天規定,甚至包括壽命、禍福。所以才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天在孔子的心中,是既有主宰義,又有生成義,同時也還具有一定自然義和神秘義,它外在於人,規定人、限製人、指引人、成就人。人生的成就,一定要依循天,把天的美德內化在自身之內。所以,天又可以通過人的內化行為,進入人生之中,成為人的主腦,成為人的動力,成為人自己的品質。這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天。地也是一樣,隻不過就是天為主,地為輔,天為正,地為副,天為父,地為母。《周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又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孔子雖然很晚才接觸《周易》,但他一生的做法,都與《乾》、《坤》和《係辭》等所表達的觀念完全一致。所以說,孔子對於天地的態度,是景仰而生向往,始終心存敬畏,並效法其德。這是孔子“畏天命”的真諦。“畏天命”,不是害怕某種宿命。就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也不是宿命,而是努力為之,成否不計,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修身以俟天命”的意思。由此看來,對天地的態度,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態度,敬畏天就是恭敬自己,就是對自己內在成德願望的真誠肯定。總而言之,孔子對天地的態度,就是敬畏,由衷地敬畏,不是出於恐懼的害怕。統治者要敬天保民,普通人要敬天而恭己。不要怨天尤人,天地本無可怨之處,人生也沒有怨天之理。天地有災異,本是天地的自我調理,人生的禍福也多半都是由於自己的言行所招致。怨天尤人的做法,並不是理智的生活態度。
天地以下是父母,如何對待父母,是人生首先應該學習的功夫。理學家們都認定孟子的話語的絕對正確性:“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無不知敬其兄也。”實際上這個說法不能完全為性善說提供可靠的證據。小孩懂得愛父母,知道敬兄長,完全是教育的結果。這裏我所說的教育,不限於正規的學校的教育,不一定非要來自老師。更重要的是來源於生活本身的教育,包括家庭的教育。如果父母對待自己的父母不好,小孩子也不會真對自己的父母好,這不是簡單的上行下效的問題,而是影響和感染。人是環境的動物,什麼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我常講,愛孩子是天性,愛父母是德行。天性和德行不一樣,天性是本能,父母不愛孩子,人類就會絕傳,父母愛孩子是天給父母的本能,不待教而如此。所以讚頌母親的偉大,實際上就是教育孩子報恩,母親愛孩子並不偉大,隻是本能。如果說偉大,也不是母親偉大,而是天偉大。或者說天借母親以顯其偉大。德行是修養,不通過修養,就不會有這份德行。尤其是當孩子和父母親造成我們的選擇的時候,第一個感覺就是偏向孩子,而不是偏向父母。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必隱瞞,也不用隱瞞。我們能夠正確處理這個矛盾,不是天生就有這個能力的,要靠修養,要靠道德的訓練。道德的修養不夠,就不會真正對父母有出自真心的愛和關懷。人在小的時候可能真的對父母好,因為父母養育他,所以自然就會對父母好,長大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尤其在父母年紀大了以後,行動不便,甚至臥病不起、長期癱瘓之類的情況都可能發生,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產生厭倦的情緒。民間有句俗話,叫做“久病床前無孝子”,講的就是這種客觀現實。
所以愛父母,越向後越需要修養。如果一個社會發達而又健全,這種情況就更加必須。怎麼講?比如瑞典,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社會保障體係也差不多最健全。瑞典人從出生到死都由社會負責,從繈褓中一直到棺材裏,父母操心有限,養育職責也小,孩子跟父母的關係也相對疏淡。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在以孝道立國的中國,如果是這樣,那麼孝的問題,就更嚴重。因為不需要更多的報恩,父母和子女的感情完全靠相互間的尊重和體貼,不是單方麵的主要取決於父母,所以報本的說法成立的可能性就更小。
由此,在中國,孝就更是美德,而不僅隻是天性。天性原本很美,但那是自然美,不是道德美、修養美,要把這種自然美轉化為自覺美,需要修養,是一個漫長的修養過程。所以,包括孟子所說的“仁義禮智”的天賦良知,也僅僅是個“端倪”、入口,要真正成就“四端”,還要靠艱苦不懈的長期努力。當然,也許等不到你修養好,父母就已經過世了,這也是命。就像子路,等到他有能力供養父母的時候,父母卻不在了。這種遺憾是沒有辦法的,這是天命。所以要抓緊時間盡孝道,不要錯失機會。盡孝,一旦成為美德,則盡孝本身就會成為一種快樂,而不再是負擔。孔子非常懂得這一點,孔門弟子也都懂這一點,所以有若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孝悌是人生的根本德行,一個人如果不孝悌,那就不能指望他會對其他人有真心的關懷和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