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父母才算是真正的孝?《論語·為政》篇中連續記載了孔子回答孝的話語: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我們先看第一段,什麼叫“無違”?這裏的“無違”實際上隻是講不能違背禮的原則,不是不違逆父母意願的意思。孔子對樊遲講得很明白:“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直接把“無違”說成是不違逆父母的意誌就是錯誤的解釋。事、葬、祭是“無違”的三項主要內容。事就是侍奉,葬就是埋葬,祭就是祭祀。父母在世時,要按照禮的原則盡心盡力侍奉他們;死的時候,要依照禮的原則安葬他們;死了以後,還要遵循禮的規定祭祀他們。
這樣的話語,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盡心盡力隻是一種原則,具體情況遠比想象的複雜。至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不能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父母:我給你吃的,其他事情你就不要管了,隻要按我說的做。“我給你買好吃的,你怎麼還說三道四?”這叫不敬。孔子不是說了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隻知道給父母物質奉養,不關心他們的心理感受,不知道照顧老年人的特有的心理,不尊敬他們,不理解他們,這樣的做法,雖然比將父母逐出門外或者踢來踢去的兒女們強,但是還是與禽獸一樣,犬馬也會。尊重他們的意願,了解他們的心情,理解他們,經常和他們說說話,散散步,這都是非常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我聽說溫家寶總理在繁忙的國務之餘,堅持每周都和九十歲的老娘吃一頓晚餐。這就是孝,是帶著敬的孝,是孝敬。第二,不能僭越禮的規定,不能把自己的父母上升到與天地同等的高度,普通人也不能以對父母的孝敬為理由,隨便大講排場,大擺闊氣,這就僭越了。比如我們現在有些地方領導,父母死了的時候,車水馬龍,招搖過市,一方麵僭越了禮儀,另一方麵也助長了社會的不正之風。是借孝敬父母以顯示自己,這是不德,並不出於純粹的孝心。第三,不能以苟順為孝。父母如果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也應當委婉地予以勸阻,父母如果做得很過分或者就是錯誤的甚至提出違法的要求,也不應當予以滿足。但是應該注意態度,不要強硬地予以拒絕。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要注意表情,要和顏悅色。至少不能訓斥甚至辱罵。第四,不能以諂媚的方式對待父母,看到父母還有錢或者還有勢力,就一味阿諛奉迎。那麼父母要是沒錢了、失勢了怎麼辦?把他們趕到街上去嗎?第五,不要出去闖禍,讓父母擔心。
以上就是孔子論孝給我們的啟示,當然,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出於真心,而不是出於功利的考慮,借孝敬父母以謀取他人利益,以孝敬父母為名,顯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或者假裝做出孝順父母的樣子,以沽名釣譽,還有就是超規格、超能力的相關做法,僭越禮儀,破壞社會規範。這些都是孝的反麵,都是不孝。這種所謂的孝,都是有害於社會,有害於人生,有害於自己的成德的。“色難”不是諂媚,“無違”不是苟順。這一點是一定要認真注意的。
當然,今天的孝應該與古代的有所不同,古代因孝而自毀的情況不少,不符合今天社會的人道精神。現在女子不止要孝順公婆,她們都想對自己的父母好,古代以男性為主體,這個任務是由她的兄弟們去完成的,古代多子多孫,現在計劃生育,城市裏的多數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無論男女,都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加上我們的社會還沒有像瑞典等國家那樣發達,贍養老人的義務,社會沒有辦法全部承擔起來,主要還要靠家庭。家庭仍然是老有所終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信托對象,所以,現在的孝的問題就更複雜。甚至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問題,而是成了難題。所以,怎樣理解真正意義上的“孝”,是我們今天為人子女所應予以重視的。
忠君的創造性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