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感戴天地的生生之德:畏天即敬己(二)(2 / 3)

得到了好朋友,既是如此不易,所以就要珍惜。怎麼去珍惜朋友的友誼?世界如此之大,人數如此之多,哪會有固定的方式?但在總體上,就普遍的意義而言,還是有些大致的東西可以做到。《論語》中也有相關的借鑒,《公冶長》篇有下麵一段對話,孔子讓顏淵和子路各自談談自己的人生願望,子路搶先說道:“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接著說自己的願望:“願無伐善,無施勞。”都說完了,子路就轉問孔子,孔子回答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這段話對人生處己安人,以及如何對待朋友,給朋友以怎麼樣的交代等,都有重大的警發和指導意義。

人生的常態是重利輕義,子路是勇者,肯將車馬衣裘與朋友共同分享,壞了都不在乎,是重義輕利的表現,是超出凡俗的高致。這是對朋友義字當先而不計較利害得失!相對於子路義者的胸襟,顏淵“無伐善”、“無施勞”,則更高一些,是仁者的情懷。無伐善,就是自己有仁德或者功勞,但卻不向朋友誇耀;無施勞,就是不給別人找麻煩,不給朋友添勞苦。所以說這是顏回仁者的情懷。不導引朋友走邪路,對朋友不吝嗇,不給朋友添勞苦,不顯示比朋友強,這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善,也不能強加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公冶長》篇中記載孔子和子貢的一段對話,子貢對孔子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卻說:“賜也,非爾所及也。”惡名、罪名不可強加給人,美名、英名、善名同樣不可強加於人。勞苦不能強加給人,無力之功和無勞之益也不當強加給人。還有無聊的清閑等,同樣不能強加給人。對待他人,都應當把選擇的權利留給人家自己,不應當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別人,不管以什麼樣的方式。這是對於他人最起碼的尊重。孔子認為子貢做不到這一點,可是顏回能夠做到這一點。所以子貢還隻是一個賢者,而顏回則基本成了一個仁者。至於孔子,欲使老者安其所安,少者懷其所願,朋友信其所信,使人各遂其願,各得其安,物各當其份,這是真正的聖者。子路的目標在成己之義,顏回的目標在成己之仁。兩人雖有高低之別,但都差了一截向外的推展。孔子的目標是使一切的一切都各自成為他自己想要成就的,已經完全超越了自己的目標,己、人、物各得其所,不待向外推展了。

這段話未免高深了一點,咱們再回來說點簡單的。孔子說:“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要盡量去交比自己強的朋友,這樣自己才有獲得進步的機會。有關這段話,有人會說:“如果大家都去交比自己強的朋友,那麼比自己差的人不就沒有朋友了嗎?不僅比自己差的人沒有朋友,比自己強的人也沒有朋友,自己也不會有朋友。因為每個人都要去和比自己強的人交朋友,你要不比人家強,那人家也就不跟你交朋友。這樣的結果就是誰也沒有朋友。”看來這句簡單的話也不簡單。實際上孔子隻是希望大家交朋友時,盡量交高品位、高格調、高水平的朋友,這樣自己會有更多的收益,更利於自己的進步和成長。而不是講去交在各個方麵都比自己強的朋友,世界上也沒有這樣的朋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壞人身上也不是沒有一點可取之處,當然這樣的話語不是讓大家去和壞人交朋友。願意跟壞人交朋友的人,自己可能也不是好人。欲觀其人,先看其友。他為什麼能和這樣或者那樣的人成為朋友,那就是因為他們有聲氣相投的地方。小人與小人為友,是因為他們都是唯利是圖的人;君子和君子成為朋友,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和正直的精神。

就是在朋友之外,也還是要向普通人學習東西,“三人行,必有我師”,沒有正麵的教益,還有反麵的警策,所以才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但是無論跟誰交朋友,都要以誠相待,以善相獎,以直相規,以力相幫。不能表麵上不滿意,還裝作沒有感覺一樣,繼續和人家嘻嘻哈哈。孔子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跟別人交往,隻挑別人願意聽的說,盡給別人願意看的臉色看,裝出恭敬的樣子,這是自不知恥。對別人有怨氣,不滿別人的做法,也不表達,還裝作沒事一樣,跟人家還像從前一樣的交往,這叫做“匿怨而友其人”,這不僅是恥辱,而且是陰險,保不準哪一天得到機會就會回頭報複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