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對朋友以直相規,也是大有學問的,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去規諫自己的朋友,是需要智慧的。古人說:“不當言而言,謂之失言;當言而不言,謂之失人。”不當你講,你講了,人家不高興,你也達不到目的,反倒把事情弄壞了,這叫做“失言”。一生不斷地失言,就是淺薄,就是無知,就是自以為是,甚至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朋友需要你提醒的時候不去提醒,以為不當自己說或者不願意得罪人而不說,就對不起這份友情,就會失去這份友誼,失去這位朋友。這裏學問最大,《紅樓夢》裏麵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讀書的目的不在於認字,也不在於學會幾個公式可以套用,關鍵在於參悟人生。人生不是隨便就可以成就的,需要學習,需要不斷地學習,需要銘心刻骨地去學習。一生不斷學習,還會經常出現失誤,何況不學習?學會寫“文字的”文章和演繹科技的能力,自然可以謀生活命,但要活出質量,活出分量,主要還要在人生本身上下功夫。寫詩的功夫在詩外,人生的功夫卻隻能在人生的過程之中。要向人生學人生,要在人生的過程中學人生。人生不是活命,活命簡單,人生麻煩。比如“當言而不言”,不隻是時間地點是否適宜的問題,還有你的身份和處境是否適宜的問題。後一個問題可能更重要。不自知自己的身份,以為隻要是對的,就可以說,那是不行的。就算你講的話語是對的,但是由你講出來可能就是不對的。朋友,你要考慮在私下你跟人家的關係究竟多麼密切,你的身份跟人家究竟有多大的距離,需要用怎樣的方式,這裏麵的學問太大了。正直不是莽撞,正直更不代表無禮甚至無知。如果你不適合說,但是你說了,那麼效果可能適得其反。你還四處揚言說人家不聽勸諫,那效果就更差。如果隻想表明你自己的判斷和說法是對的,你就一定要表達出來讓大家知道,這是自私,這不是友情。友情是幫對方走出困境,不是讓人家知道你厲害!這個問題一定要明白,不明白這個問題,就是不懂友誼!跟朋友交往,不是讓人家知道你正直或者能幹,而是要使人家受益。說了一句真話,反倒使人家受到傷害,倒不如說一句假話,而使對方免受損失。目的永遠高於手段,這是原則。當然,這也許僅僅是中國的學問,因為我不了解外國人究竟如何對待自己的朋友。中國的朋友有的時候要相伴終生的,甚至比夫妻還緊要。不要以為是朋友,就可以隨便放肆,珍重友誼的人,是要學會這一點的。不要見到危險而舍棄朋友,也不要因為關係好,就毫無顧忌。因躲避危險而舍棄朋友是不仁,因無所顧忌而失去朋友是不智。不仁不智,是不會有真正的朋友的,也不配談真正的友誼。
曾子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交友的目的在於使自己成德,為自己的成德尋找可靠的助緣,所以要認真對待,要認真負責,還要認真嗬護才行。但是,這裏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不能一切都依賴朋友,朋友隻是助緣,成德主要還要靠自己。交朋友為了成德,成德的是你自己,所以,不要輕易把責任推到朋友身上,放棄自己的責任,這不是對待朋友的態度,這樣也難以交到真心的朋友。不要以為別人都是為你而存在的,更不要以此要挾朋友,以朋友關係而對他人提出無盡的要求,這是自私,這是不智,也是不德。
有關生活的智慧,《論語》中隨處有可取之處,有心的人可以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斷地閱讀,肯定會不斷有新的或者更深的收獲。
總之,聖人不是我們對於孔子的虛美,也不是我們簡單找個曆史性的精神依托,聖人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是我們效法的榜樣,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論語》隻有兩萬多字,但是意義無窮,解讀和理解《論語》,不僅要靠頭腦,更要靠生命的體會,要發揮心靈的作用,不要單憑頭腦的邏輯思維。心靈和頭腦不一樣,頭腦雖然是所有感官的主腦,但也隻是總經理,心靈才是董事長。這個道理要慢慢體會,多一層體會,就多一層收獲;多一層收獲,人生就深入一步,開闊一步。
孔子曾語:“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的一生,無論活多大年紀,隻要了解了人生是有價值和意義的,並知道了人生的價值所在,哪怕就此死去,也是值得的,也就算沒白活一回。這也許就是《論語》給我們的人生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