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第一朝:東土大唐
從來沒有哪個朝代能像隋唐一樣,讓無數華夏子孫為之傾倒向往,讓時至今日的我們依然想夢回唐朝。隋唐的偉大,並不在於它的開疆拓土,在這方麵,它比不上蒙元帝國;也不在於它的科技文化,在此領域,它稍遜於北南兩宋。它吸引人的是一種多元的包容與自信,一種豪放的胸懷與坦蕩,一種放任四海而萬邦來朝的優越與尊貴。
當曆史的腳步緩慢進入公元6世紀晚期,此時的中國大地上,仍然是一片破落景象,長達數百年的內亂雖已經是強弩之末,卻依然籠罩在各族人民的頭上。這種持續的長期的戰亂,似乎就像中國傳統曆史的間歇性疾病一般,總會在一段祥和安定的時段後出現,以其猙獰的麵孔蹂躪著中華民族的肌體與血脈。在這一點上,羅貫中的話語無意間成為曆史的禪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從有朝代記錄開始,就一直演繹著這一普遍的真理,統一與分裂成為中國曆史最常見的形態和帶有周期性的循環。
在這裏,讓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去探討一下在中國曆史長河中曾經發生過的那些離離合合的悲喜劇,去探尋一下在這些悲喜劇背後所隱藏的成因和規律,由此加深對我們所關注的這段曆史的認識與感悟。
如果從遠古算起,最早的離合時代應該是黃帝時代,黃帝與蚩尤的征戰是為離,而黃帝與炎帝的依附是為合,從數字上看,在黃帝時傳說有百裏之國萬區,大禹會諸侯於塗山時,尚有執玉帛者萬國,但至商朝便銳減至3000國,周朝更減到1800國,到春秋時代竟隻有一百幾十國了。而從有可靠文字可查的夏朝開始,這種離合趨勢(分裂與統一)愈加明顯。
夏商西周時期,加起來約1357年,以上三代是中國第一種統一的國家形式。這種形式不同於以後的封建王朝體係,如果給他加上一個名字,暫且可以稱之為共主聯邦製,因為這時候它名義下各諸侯國的軍政主權比較獨立,隻是名分上的共主。開創這一時代的夏朝國君,就是著名的大禹的兒子啟,這個朝代共有16王,曆經大約500年。隨後商湯取而代之,商有31王,持續了大約600年左右,然後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封神演義》裏的武王伐紂了。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其中西周共13王,曆經257年,而結束這大一統美好時代的,則是首倡“愚人節”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搞得諸侯們個個以為“狼來了”,其結果就是都城被狼的兄弟——犬戎攻破,西周滅亡。
春秋戰國時期,大約延續了600年左右,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分裂時期,也是創立新型統一國家的過渡時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個時段,從數量上講,是多國變少國;從質量上說,是小國成大國。在春秋300餘年中,大魚吃小魚的故事屢見於記載。如齊滅掉10國,魯滅掉9國,宋滅掉7國;最厲害的是楚晉秦,其中,楚國滅43國,晉國滅34國,秦國滅23國;就連小國鄭衛也各滅3國,由此出現了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麵。結束這一時期的是在公元前771年以為周王養馬的身份被分封到西北邊陲(現陝西省西南部)的“贏秦”(子爵侯國),這個被其他侯國普遍鄙視的蠻夷之國在經曆了500多年的發展後,秦王嬴政用了短短的17年的時間,就結束了長期的四分五裂局麵,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
秦漢兩朝則是持續了約441年的統一帝國。其中有過短期的內亂與戰爭。秦朝二世而亡,僅僅生存了15年。楚漢相爭用了5年時間,最後劉邦建立了西漢,延續了215年,到公元8年,漢王朝被外戚王莽篡奪,也生存了15年;後又被漢光武帝劉秀奪回來,建立了東漢。經過了100多年,到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各州郡長官起兵討伐董卓,中原大地又一次步入分裂。
三國兩晉南北朝,約376年,典型的分裂時期。這一時期經曆了三國鼎立,魏滅蜀,晉篡魏,晉滅吳,大約60年左右。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又進入短暫統一的局麵,西晉名義上算是統一了52年,但其中後15年還是內亂階段。到東晉南北朝時期,徹底進入全麵分裂局麵,經過東晉的偏安和十六國的紛擾以及南北朝的對立,這種大分裂一直延續了近300年。這個時代的終結者是這個時代特殊的產物——民族融合的混血楊堅。公元581年,北周的隋王楊堅(周宣帝皇後楊氏之父),接受了自己的外孫周靜帝宇文衍的“禪讓”,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寶座,隨後,又經過了數年的大規模征戰,中華大地終於在589年再度實現了強大的統一。
隋唐,約315年,統一時期。其中隋朝39年,天下轉入李唐手中,包括史無前例的武周時期,共經曆了約276年。公元907年3月,經過一番假意的推辭,時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梁王的朱全忠,接受了唐哀帝李柷的“禪位”,建國號梁,改元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後梁。統一了300多年的中國,再次走進了分裂時期。
曆史似乎陷入了循環的怪圈,在統一、分裂,再統一、再分裂中徘徊前行,總是讓我們在往返式地兜了一圈後重新回到原點。然而,聰明如你肯定知道,在人類的曆史上,任何一次簡單的複製循環,在事實上都沒有出現過,即使是再如此相像的循環,實質上都是螺旋式的上升與前進。
透過曆史的層層迷霧,我們不難發現,從黃帝時期開始的離合反複,其內在主線恰恰是君權的擴張與中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黃帝時代,所謂的最高統治者,不過是各部落酋長共同擁戴的大酋長,就連他本身的專職工作也是部落酋長,他的實際控製範圍不過是在自我部落之內,對於外部落所能行使的權力十分有限,類似於今天聯合國的地位。夏朝正式建立了領導世襲製,最高統治者的地位方慢慢鞏固起來,權力也隨而增加,但依然是名義上的領導,類似於今天的大英聯合王國。到周朝時,由於采用了分封子弟或功臣以控製其它諸侯的政策,使得統治者通過血緣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權力日漸膨脹。春秋戰國時代,雖然總領導形似傀儡,但諸侯國的國王卻在自己的地盤中加強了專製的權力,他們努力的方向是同一個目標,那就是如何建立統一的大帝國,而這時的統一,不僅僅是地域上的一統,更有完成君主政治的內涵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