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聚緣泰(1 / 2)

在廣袤的江漢平原上,有一個小集,它位於竟陵縣蘆葦鎮龍潭鄉,這就是桃集,與三汊河口龍潭一水相連。

晚清同治年間,三汊河口還是一片荒洲,茅林草生,藏蛇納蟲,遍布荊棘草莢,幾乎無人居住。自縣城西來的府河,在此一分為二,一條往北而去,一條折東而走。東向的水流在象鼻洲撕開一個缺口,往南分流出一條窄溝,古稱溝子。順著溝子,橫列一些村莊,良田美池,風動荷搖,統稱清荷垸。溝子與東支河並行一段,與小葉河彙合而往南穿清荷垸而過,經過一望無際的柴山蘆林,直插花湖。

三汊河口屬交通要道,不知何年哪月,有人在這裏開了個小酒館,供往來商賈行人歇腳,漸漸有了人煙。

河口有座古廟名水月寺。寺周古木參天,百草豐茂。寺內原有個吃齋的和尚龍淨壇,法名悟淨,據說是從贛水吉安而來,他常一手敲木魚,一手捧經書,每日焚香念經。為了生活用度,他在寺廟邊墾荒地種菜糧,並在寺院東植下桃樹數株。

據說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撚軍和江北太平軍餘部聯合起來,在竟陵等地仍堅持與清軍周旋,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潰敗者四處逃散,這一天九名太平軍逃到三汊河口,悟淨佯裝在外討乞化緣,引這些太平軍通過暗道進入寺內。傍晚,一彎冷月掛在天上,清軍追至此看到寺門蛛絲密布,廟門緊鎖,於是移往他處追剿,九名青年才幸2免於難。有民謠唱道:“聞道佛家多行善,果然親見龍淨壇。設法營救九條命,劊子尋遍均茫然。”

人們感念和尚勤勞耕種,修行積德,競相傳誦他的名字,三汊河口也取諧音改名龍潭,而寺廟的香火竟也日漸興旺起來,水月寺後來得以重建,緣於當地一位前來求子得子的富戶人家還願而修,從此水月寺殿前懸起一塊書著“功德無量”的盤龍金底彩漆木匾。據說悟淨圓寂後,他種下的數株桃樹不斷為人們所移植,以至綿延數裏,在東五裏開外,人們麵府河支流依桃樹而居,漸成小集,這就是桃集,桃集是福地,也是熱鬧地。

桃集的熱鬧在於府河,它上通蘆葦鎮直達竟陵縣城,下連漢川通往隨州,直達漢口礄口碼頭。小火輪運送旅客,小木船運出棉花、芝麻、麥子、食油及鄉下的土特產,往漢口出售。又從漢口、縣城運來百姓所需的布匹、洋油、糖鹽。

靜芝的娘家居桃集中部,牌號聚緣泰,門前立著威武的石獅,門庭高闊。桃集做生意的一家挨著一家,有蔣家鐵匠鋪號恒昌旺的,有曾家藥店號康樂壽的,有金家染坊號豐墨隆的,還有張賣魚的,李賣豬的,那些招牌,有的請人測字,斟酌再三,寓意深遠;有的隨性而起,言簡意賅,簡單明了,為的是招徠顧客,圖一個生意興隆。

聚緣泰的家業得益於林家老爺子林海鵬的勤苦與算計,林海鵬十五歲在漢口給一浙江籍雜貨批發老板當夥計,後做到了管家,他勤勤懇懇地幹了十年後,東家給了他一筆不菲的資金,他沒有選擇留在漢口,謝過東家回鄉娶了親置辦了田產,開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林老爺子打出聚緣泰的牌號,開的也是雜貨鋪,由於經營有方,生意慢慢做大,聚緣泰春節貼出的對聯年年都是同一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紅火的生意是眾鄉鄰捧起來的,聚緣泰也以真誠回饋鄉鄰。桃集的春節,約定俗成,年年都會在戲台迎春,彩燈高懸,鑼鼓喧天,那是熱鬧非凡。逢到林氏祠堂做莊,聚緣泰都會抬大頭。

戲台建在桃集後街,四周由木頭支起四根大柱子,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台前書著:

看花鼓戲演人間事做戲忙看戲閑臨時須防失足,

聞弦歌聲觀世上景上台難落台易當局及早關心。

林海鵬愛聽花鼓,他聽花鼓還講究。戲鄉的小戲班幾乎三五個村子就有一個,一般由一醜二旦三五人組成,唯有賀守官戲班已具規模,他的戲班裏有以唱花鼓為生的藝人,旦、醜、小生“三小”行當俱全,這賀守官自幼就讀塾館,聰慧過人,近十年寒窗苦讀,一心準備博取功名,到十五歲時,因二哥守攀應府試中舉後被官府審查“三代”,知其祖父是剃頭匠“飄行”出生,父母是做麵館的“勤行”出生,革除功名不予錄用,守官便立誌學藝,他工花旦,繼為花鼓名師,組建花鼓戲班,漸有名氣。

林老爺子請戲班隻請賀守官。在戲鄉,花鼓對勞作一年的鄉親們來說,是一種稱作“盼頭”的東西,那是一年的開端,一年的起點,在抖落一身疲憊後即將開始新一年勞作前的休閑。

林老爺子有三個兒子,他讓兒子們入宗祠私塾讀書,看他們一個個長大。他發現大兒子林國偉性格溫和,凡事不爭不搶,不急不躁,成婚後穩穩當當幫襯家裏打理生意。二兒子林國棟對生意不理會,卻對吹拉彈唱興趣十足,他從小跟著父親聽戲,耳濡目染,出神入迷,成天和幾個愛好花鼓戲的人喲喲依喲地唱,自得其樂。而三兒子林國梁是塊化不開的玉,他對讀書毫無興趣,將心眼用在了牌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