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布線(1 / 2)

朝野上下一片平靜並不讓光緒感到意外,這和他最初預計的也差不太多。他明白那些個久曆朝局的大臣官員們,決計不是簡單的躲起來明哲保身當縮頭烏龜,而是在磨牙養神、梳理羽毛,瞅準了機會便會一窩蜂的撲上去,把擋在他們麵前的一切撕的粉碎。

問題是,慈禧為何也是如此的平靜,像沒事人似的看戲逛園子,不理不睬不聞不問。

最初光緒也是很有些不太明白,他很清楚自己眼下的處境和實力,所以在做這些事情之前,他就把自己準備兼管頤和園工程,以及迫於輿論和財政的雙重壓力,打算查一查內務府的事情,老老實實的向慈禧做了彙報。而慈禧除了淡淡的囑咐了幾句外,並沒有太多的表示,一副全然不在意的樣子。

慈禧愈是這樣,光緒心裏就愈是警覺和戒備。他是太了解曆史當中這位老太太的權謀和手段了,殺肅順等顧命大臣,罷逐恭親王奕,乃至於後來的戊戌政變,無一不是政治鬥爭中的頂級作品,不得不防,也不敢不防啊!

直到杜懷川把查辦內務府的一些具體情況向光緒作了稟報,光緒才慢慢的明白了慈禧平靜背後隱藏著的深意。

一方麵,或許是因為自己最近的表現著實有些打動了慈禧,所以她才會對自己查辦內務府的舉動多少有些寬容,究其根裏,大約也是想借這件事情認真看看,自己到底是真的孝順,還是別有用心。

另一方麵,從杜懷川報上來的情況看,內務府的賬目壓根就是一筆糊塗賬,爛賬,牽涉了朝廷上下宮廷內外的種種人事糾葛和利益,真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真要想把一切都查得明明白白,非得把天捅個窟窿不可。所以對這一切早就心知肚明的慈禧,未嚐沒有隔岸觀火的想法,她是料定自己一定會被內務府牽扯出的複雜局麵弄得來不可收拾,到時候她老人家再根據火勢風向,英明果斷的出手,挽狂瀾於既倒,把光緒、內務府和朝廷從爛泥沼中拉出來,再次樹立其永遠光輝正確的形象。

想明白這一點,光緒反而沒有多少擔心的了。他最怕的就是這個視權力如生命般的老太太,骨子裏那種與生俱來的瘋狂的zhan有欲,萬一被旁人一撩撥,被自己彎弓搭箭的架勢所迷惑,聯想到一些不該聯想到的事情上麵,猝然出手,那時候自己也就隻有黯然收手,連討價還價都不能夠,畢竟雙方實力的差距太過懸殊了。

但是事實證明,慈禧雖然瘋狂,卻並不愚蠢和蠻幹,甚至是相當冷靜的。能夠在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權力角逐中幹掉那麼多的高手,已經給了這位老太太足夠的耐心和強大的自信,所以她堅持要等到最後時刻再出場謝幕。

這樣的態勢對光緒而言,無疑是最為有利的。因為他從未想過要把天捅一個窟窿,把內務府殺的人仰馬翻,把朝廷上下攪得個天翻地覆,所有的一切都隻是虛招,在沒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前,他不會做任何徒勞無益的舉動。哪怕內務府腐爛的一塌糊塗,他也不能夠去整肅革新,至多是打掃一下衛生,擦擦門窗什麼的。

況且這朝廷上下裏裏外外就幹淨了?從朝廷中樞到地方督撫,哪一處不是像內務府那樣從內瓤子裏都快爛完了?整肅吏治,徹查腐敗,不過是禦史清流們喊的一句口號,政客們黨同伐異時常常使用的殺手鐧,古往今來曆朝曆代,又有什麼時候當真做到了吏治清明腐敗根絕了呢?

治理國家,不是看到天要下雨,就想起要打傘,房間裏麵灰塵厚了,就要清掃一下。凡事都要考慮輕重緩急,要學會堅韌,懂得妥協,能夠忍辱負重,受不得一點委屈,稍微有點動靜就勃然而起,不過匹夫之勇罷了,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所以光緒並不打算對內務府下什麼重手,和那天杜懷川在投名狀裏提到的那樣,他主要還是想要借此收買人心、積聚人望,唯一有所不同的是,比起杜懷川那種知識分子的單純追求外,光緒還有一小點點實際的想法,如果能夠從內務府挖點銀子出來,這筆買賣就真的是隻賺不虧了。

當然,對光緒來說,還是有很多鋪墊工作要做的,鬧出這樣的動靜來,稍不留神就很容易弄假成真,到最後變成騎虎難下的尷尬局麵。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在於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