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天風雪中,光緒拍了拍身上的積雪,似乎是不經意的看了一眼有些回不過神來的吳紹基,轉身走回行營中去了。站在遠處擔任警戒的景銘等人,趕忙跟隨著光緒的身影悄然而去,留下吳紹基一個人站在雪地裏發呆。
皇上所說的準備回京的話,倒並不讓吳紹基感到多少驚訝。皇上遲早都是要回京的,不能總呆在遼東這裏吧。隻是皇上忽然從遼東的戰事轉到回京的話題上,而且話語中似乎還別有深意,一時之間讓吳紹基也有點跟不上步點的感覺。君心難測!吳紹基在心中搖了搖頭,默然的跟隨了過去。
經曆了田莊台這場生死之戰後,如今的皇上似乎變得越來越深沉了,讓人有些不可捉摸,就算是一直跟隨在皇上身邊的吳紹基,現在也常常感覺自己很難完全明白皇上內心中真實的想法。就如同現在,吳紹基相信皇上對自己的信任並沒有減退,也沒有絲毫提防戒備的態度,而且平常的言談之間,似乎將來對自己還有重用之意,可不知道為何,又忽然從自己手中拿過了軍情處的權力,近些日子,更是將李奇峰等人直接召進皇帝行營中安排部署,旁人根本插不上手。
對此,吳紹基倒並不是很介意,他一直也覺得自己並不擅長軍情處的事務,而私心裏麵也不願意牽涉太多隱秘的事情,作為一個讀書人,他心中很清楚,古往今來但凡在這些事情上麵涉足太深,最後通常都不會有好的結果,現在皇上讓自己不再兼管軍情處的事情,其實也算是一種解脫。隻是皇上為何忽然在這個時候這樣去做,吳紹基一直都沒有想明白。
而擺在眼前的當務之急,是朝廷正在與日本進行的和談之事,一旦和談成功,局麵就會變得相當複雜,皇上在田莊台所取得的強勢也會因為和談,而變得有些尷尬和被動。畢竟名義上的朝政大權還在太後手中,朝廷如果以和談的結果來壓製皇上手中的兵權,結果如何還很難說。可看皇上的態度,似乎一點也不擔心。難道這背後還藏著什麼文章?饒是機謀善斷的吳紹基也是百般困惑。
沒有人比吳紹基更加了解皇上此時的實力,除了此刻遼南的這支新建陸軍,和通過田莊台一戰積累的民心人望,其他的和京城裏的太後相比就差的太遠了。所謂朝政大權,說穿了就是具體掌管朝廷事務的大大小小的官員,而這其中大部分官員,尤其是朝廷中樞要害之處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太後多年來提拔的人,而這恰恰就是皇上現在最大的軟肋。
以當前朝廷內憂外困的局麵,皇上不要說夾帶裏麵沒有那麼多合適的官員人選,即便有恐怕也無法驟然間全部撤換,更加不要說會遭遇帝黨一係何等強烈的反對。沒有了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政令不暢,名義上的朝政大權即便拿過來也是空的。按照吳紹基最初的理解,皇上應該在站穩腳跟,掌握了朝廷中一定的人脈關係,進而確立了自己毋庸置疑的威信後,才會選擇和太後攤牌。可皇上卻忽然這個時候表現出這樣強硬的姿態,吳紹基實在想不明白,到底是皇上刻意做出的樣子,還是真的有什麼石破天驚的妙手扭轉局麵,或者真的就像皇上所說的那樣,自己這些人要做的,其實就是學會跟隨皇上的步伐而已………
而此時在津門,通過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居中搭線,麵對國內的巨大壓力已經有些喘不過氣來的伊藤博文,在獲悉清國的談判意向後,順水推舟派出了原來駐清國公使小村壽太郎為談判代表,朝廷這邊也以慈禧的懿旨,委派恭親王作為談判全權代表,在津門的租界內展開談判。
慈禧急切盼望和談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時日本麵臨的困境也是空前的艱難。巨大的戰爭消耗已經讓日本的財政瀕臨崩潰的危險了,日本貧瘠的國力在這場逐漸陷入僵局的戰爭中暴露無疑,特別是依賴於國內的後勤保障,現在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前線的需要。
在山東半島,因為攻掠了登州和萊州等地,糧草食物多少還可以就地補充,實際上從征清第三軍在山東半島展開攻勢,司令官大山岩便已經默許了各部瘋狂搶掠平民的行為。然而武器彈藥的匱乏,卻是一個致命的問題,這也是日軍征清第三軍無法繼續向直隸進軍,以及麵對威海的防守無能為力的原因。而在遼南,困守大連灣和金州的日軍則更加糟糕,幾乎陷入了彈盡糧絕的境地,為了保障征清第三軍在山東半島的攻勢,遼南日軍的後勤保障被縮減了一大半,局麵已經變得相當危險了。再加上嚴寒冬季的到來,日軍事實上根本無力再發動一場像樣的攻勢。所以一直都在等待清國妥協的伊藤博文,在獲悉了清國朝廷渴望談判的意願後,刻意拖延了幾天,做足了一定的姿態後,便立刻派出小村壽太郎為談判代表,同時下令征清第三軍對威海展開強攻,希望通過攻陷威海,為下一步談判爭取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