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清使團和日本使團磕磕碰碰來來回回爭論多次,終於就和談的禮節儀式達成了一個初步意向,並精心挑選了一個日子,準備正式開始和談的時候,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忽然一夜之間傳遍了整個津門。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十五日,朝鮮國王李熙在平壤發表通電,宣布漢城事變是興宣大院君勾結日本人陰謀篡權的政變,其策劃殺害閔妃,和擅自成立未經朝鮮國王授權的政府,屬謀逆之舉。號召朝鮮國人誅殺以金弘集為首的逆賊五大臣,並以朝鮮國王的名義照會各國政府,對朝鮮新政府不予承認。
電報一經發出,立刻被西方記者在報紙上麵原文轉載,一時之間租界裏麵是擾攘不絕,各國公使下榻的住所門口更是車水馬龍,各方各麵的人都來往打探消息。尤其是被大清邀請過來的各國的記者,這時候忽然發現這樣一個絕佳的新聞,紛紛托門路找關係,想從各國公使那裏探聽點消息出來。
西方各國公使齊聚津門,原本就是應大清軍機大臣李鴻章的邀請,恭逢其會走個過場,其中不少也是抱著看看熱鬧的心態,這些天來目睹大清和日本推來讓去,為了和談的一些細枝末節爭論不休,都感到有些困惑和厭倦的時候,忽然聞聽這樣一個石破天驚的消息,頓時滿心都是說不出的震驚和茫然。一片震驚過後,緊接著便是耐人尋味的沉默,有些靜觀大清和日本兩國接下來如何舉措的架勢。
其實像朝鮮國王李熙發表的通電,對西方各國公使而言倒也沒有多少意外,一個被政變奪取了權力的國王從失蹤到重現,不過是朝鮮國內動蕩局勢的真實寫照,對這樣一份電文如何去看待,並不是此刻西方各國公使考慮的重點。他們感興趣的是通電中透露出的兩個細節,而這兩個細節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此時在津門的中日和談的結果。
其一是朝鮮國王現在在平壤,那就意味著他是在大清的勢力範圍之內,未來中日和談就必定會為此爭執不休,前景如何不得而知。其二便是通電中提到的,漢城事變是朝鮮興宣大院君勾結日本所為,與日本方麵的聲明完全不同,日本如何自圓其說,大清又如何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都讓人有些忍不住拭目以待。
最先做出反應的是日本方麵,在朝鮮國王李熙發表通電後的第二日下午,早就對此有所準備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其下榻的地方對外界發表了正式聲明。
聲明再次重申朝鮮漢城事變與日本無關,是朝鮮國內政權紛爭所致,日本政府絕不會參與到這樣的政變當中,也必將一如既往的維護朝鮮國內局勢的穩定。
與此同時,聲明還含沙射影的指出,朝鮮國王李熙在漢城事變後,如何能夠跋涉千裏到達平壤,是有意乎還是無意?進而還耐人尋味的表示,朝鮮國向來定都漢城,是國際公認的,朝鮮國王李熙如果願意回到漢城與興宣大院君協商解決朝鮮國內的爭端,日本方麵願意提供一切可能之幫助。
伊藤博文這份聲明的含義是相當明確的,不僅把日本參與朝鮮漢城事變的嫌疑撇得幹幹淨淨,還順水推舟暗示其中或許與大清有關。這樣的意思誰還能看不明白?伊藤博文的發表後,吵嚷的津門似乎頓時變得安靜下來,無數雙眼睛此時都盯著大清和談使團,帶著說不出的期待,想看看大清會怎樣去應對眼前的局麵。
出人意料的是,在津門的大清和談使團此次表現的相當平靜,這一次就連和談副使外務部侍郎伍廷芳都沒有出麵,而是由大清和談使團隨員,原接替袁世凱任駐朝鮮通商交涉大臣的唐紹儀在直隸總督府內,邀請了各國公使的代表和各國記者做了個簡短的說明。
在說明會上,唐紹儀麵帶微笑,一點都沒有回避日本方麵含沙射影的指責,而是彬彬有禮的進行了說明。朝鮮自古便是大清的藩國,大清收留因政變逃亡的朝鮮國王李熙,乃是再合情合理不過之事情,他國斷無指責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