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紫禁黃昏(六)(1 / 3)

一場淅淅瀝瀝的秋雨不期而至,山川田野都籠罩在淒風冷雨中,霧蒙蒙一片。京城通往豐台的官道上,三輛馬車在泥濘不堪的道路艱難前行著,也不知道顛簸了多久,跟隨在馬車旁的一個戈什哈向遠處眺望了一下,終於長長的出了口氣,也顧不得擦臉上的雨水,驅馬趕到頭一輛馬車窗邊輕聲說道。

“大人,豐台大營就快到了。”

馬車內,孫毓汶麵色青黑的端坐著,額上的皺紋又深又密。聽到戈什哈的稟報,他微微挪動了一下有些發麻的雙腳,掀開窗簾子向外望去。

雨還是又急又密,在風中斜斜的落下,道路兩旁的樹木被吹打的搖擺不定,放眼望去,滿目都是蕭瑟的寒意。透過雨霧,隱約可以看到遠處的豐台大營,大營外正對著官道的空地處,一排荷槍實彈的士兵正沉默的肅立在雨中。

“去告訴董福祥,就說本官奉皇上旨意,率兵部一幹人等巡查豐台大營營務………”孫毓汶轉頭吩咐了一句,重又放下窗簾子,冷著臉有些心事重重的樣子。

按照以往的慣例,像陸軍第十師和陸軍第一師交接防務這樣重大的事情,尤其又是在京師重地,兵部都是要派員前往巡視,防著一個不妥當出現什麼疏漏。孫毓汶以軍機大臣身份兼領兵部尚書,今日前來豐台大營巡視營務也是理所應當。不過孫毓汶心中也明白,今時不同於往常,這樣一個非常時刻,他本應當竭力回避和董福祥見麵,以免引來不必要的猜疑。隻是此次他要和董福祥麵談之事委實太過重大,絕不能加之他人之口,思來想去,孫毓汶還是借巡視豐台大營之名,進宮請了光緒的旨意後,才匆忙趕來豐台大營。

然而一想到即將和董福祥麵談之事,饒是平素鎮定自若的孫毓汶,此刻坐在馬車裏麵,一顆心也是怦怦亂跳,說不出的煩躁不安………

自甲午過後,皇上以田莊台一戰積聚的民心人望,不僅逼得太後歸政,更是一步步將朝局掌握在自己手中。先是在朝廷中樞任用心腹親信,牢牢的把握住了財政和軍事大權,繼而便是以推行新政為名,一把將支撐朝局二十多年的兩江和北洋抓在了手中。對外還竭力與洋人交好,甚至於今日西方各國眼中的大清,隻有皇上,從無太後。

皇上這幾步走的不可謂不漂亮,朝廷中樞也就罷了,但凡明眼人都知道,大清同治中興以來,朝廷其實就是個空架子,朝廷的麵子裏子,無非就是靠南北洋維係而已。可如今的情形,一個劉坤一被皇上弄到了國外,帶著譚嗣同等官員遊曆西洋,一個李鴻章名義上被委以重任,以軍機大臣兼任外務部大臣,可實際上卻是徹底從自己一手創建的北洋中被剝離了出來。不僅如此,皇上明麵上沒有對朝局有太大的動作,可身邊的吳紹基、杜懷川、陳卓、袁世凱等人,一個個不是朝廷重臣,便是手握實權的封疆大吏,鋒芒之盛已經遠遠蓋過了朝中大小官員。

而當初後黨一係的官員,自世鐸隱退之後,軍機領班大臣奕劻不過就是個擺設,孫毓汶自己雖然還在軍機上麵,也還兼著兵部尚書,可軍國大事根本就插不上手,至於徐桐等人就更不必提了,除了發發牢騷,手裏麵一點實權都沒有。如今皇上根基還不算紮實就已經如此了,將來要是羽翼豐滿,以如今皇上的心計手段,後黨一係這些人還能有好?

孫毓汶、徐桐等人心中都看的很清楚,自己這些人都是跟著太後幾十年的老臣,想要改換門庭,且不說放得下放不下這張老臉,恐怕人家也未必看得上。更何況皇上的所謂新政,擺明了就是想讓自己這些人出局,與其現在惶恐不安的煎熬著,倒不如借著皇上根基不穩的時候奮力一搏。

正為著如此,表麵上孫毓汶、徐桐等人韜光養晦,萬事都不去爭,暗地裏卻是上下聯絡等待時機,沒曾想一番苦心展布,居然還真的等到了這個天賜的良機。

此次北地拳民變亂,背後其實就是徐桐等人授意原山東巡撫毓閑所為,原本就是想坐看局麵變亂。待到皇上一味迎合洋人,使得朝野內外動蕩不安,繼而又弄出什麼整頓吏治,朝局更是愈發混亂,等待皇上出人意料的將心腹陸軍第一師調離京城,這苦心營造的大勢終於一蹴而成。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孫毓汶當即進園子覲見慈禧,定下了舉兵包圍紫禁城,逼皇上交權的方略。其後又按照慈禧授意的藥引子一說,使出了和談草案泄露的妙手。

慈禧所謂的藥引子,其實就是一個名正言順逼皇上交出權力的理由。如今京城內的局勢,雖然因北地拳民變亂和皇上整頓吏治,引得朝野動蕩,人心混亂,董福祥所部也已經集結於豐台大營,隨時可以揮軍入京包圍紫禁城,但是這樣驚天動地的事情,必定需要做的光明正大,才能讓天下人信服。

孫毓汶找到的藥引子便是與洋人的和談。說起來孫毓汶等人的這一手,還是受當年太後被迫還政於皇上的啟發。當年正是因為與日本和談條約泄露,天下輿論嘩然,皇上才得以順利回京掌握朝局。孫毓汶身為軍機大臣,自然知道此次與洋人談判的具體條款,他斷定以此時京城內動蕩不安的局麵,隻要和談草案一公開,勢必會引來朝野內外的群情激奮,人心民意一下都不在皇上這邊,到時再以此為由發動兵變,恭請太後聽政,也就名正言順多了。

局勢的發展果然也如孫毓汶預料的那樣,有徐桐等人暗中推波助瀾,整個京城內外頓時嘩然一片,反對之聲幾乎都快把京城都淹沒了。甚至就連翁同龢一係的帝黨清流,此次也有不少上折子反對和談草案。這倒讓孫毓汶也有些意外,不過細想之下也在情理當中,翁同龢和李鴻章是死敵,此次和談一直是李鴻章在主持操辦,此時李鴻章受和談所累成為眾矢之的,翁同龢又怎麼會不在暗中看看笑話,雖然明麵上沒有什麼動作,但是說不得背後也有落井下石之舉。

連翁同龢都是如此,朝中其他官員的態度可想而知,可以說用和談草案點燃的這一場熊熊大火,現如今就等著朝局翻轉的最後一刻了。然而局麵進展的如此順利,這些日子裏,孫毓汶心中卻沒有多少輕鬆可言,反倒是有些陰晴不定…………

正當孫毓汶坐在馬車裏心事滿腹時,馬車已經在豐台大營外緩緩停下,孫毓汶的親隨戈什哈搶步上前,單手掀起車簾,扶著孫毓汶緩步下車。

豐台大營外,雨比起剛才已經小了很多,隻是風還是很大,夾雜著些微的雨絲,陰冷無比。軍服筆挺的董福祥領著一群軍官,早已經候在了大營外的管道上,看到孫毓汶走下馬車,一群人急忙迎了上前。

“卑職參見中堂大人!”董福祥搶步上前,卻是筆直的行了個軍禮,恭謹的神情中閃過一絲疑惑。

孫毓汶看在眼裏,嗬嗬一笑道。“皇上不是早就說過嗎,軍中廢除跪拜禮節,我看今日這些個虛禮也都免了吧,今日是奉皇上旨意,巡視豐台大營營務,就不必在這雨地裏站著了,該幹什麼就幹什麼。”

說著,孫毓汶又回身望向和自己一同前來的兵部官員們,冷冷的說道,“先前陸軍第一師之所以調離京師,就是因為營務鬆弛,惹得皇上雷霆震怒,今日你們奉旨巡視營務,務當盡心竭力公正無私,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