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心海納百川(1)(1 / 2)

炯炯的眼神,飽蘊智慧的額頭,總有那麼一種於無形之中透出的英氣--坐在我們眼前的曹俠就像一柄鋒銳絕倫古劍,精剛無儔,卻又鋒芒不露,但在溫文爾雅的談吐之中,卻總有一種俠骨柔情直透人心。應該說,二十多年的商海打拚以及與時代大潮曆練,使他身上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淡定、坦蕩的氣質。而他成功的故事更讓人為之擊掌感歎--它不是纏綿悱惻的矯情,而是精致深婉的感悟;不是流光溢彩的華麗,而是充滿人性的絢麗;它在不動聲色擁有內裏乾坤,在波濤澎湃卻盡顯生命的精彩……

曹俠,祖藉安徽,生於湖北,長於廣東。自小就跟著“服從革命需要”的父母輾轉了大江南北。身上流著淮北人豪爽、坦誠的血液,以及多種地方風情和文化的熏陶,使他常常凸現著一種灑脫而充滿靈性的特質。

1983年,從廣東工學院畢業之後,曹俠來到了深圳蛇口。今天,當人們置身於深圳繁華的高樓大廈和流光溢彩之中,幾乎很難想象深圳當時一片片荒山野嶺、雜草縱生景況。用曹俠話說是:“荒涼得不得了,蛇口工業區到處都香港的小商品。”但是,深圳作為中國第一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對曹俠這樣一位富有夢想和激情的年輕人說無疑還是很有吸引力的。而蛇口,作為改革開放的第一支試管,其當時思想和文化無疑是中國最先鋒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等始於蛇口的口號至今仍使國人感到“振顫”。這也是曹俠舍得離開在廣州相對舒服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而選擇深圳這一個創業型城市的重要的原因。

來到蛇口之後,曹俠被安排在赤灣港從事機械技術工作。一年後,他被調到招商局下屬的一個文化公司從事影視記錄片後期製作工作。盡管不是文藝科班出身,但是曹俠卻是一個十分善於學習的人。在這裏,曹俠不但深受藝術的潤浸,更認識了當時諸多如黃宗英的表演藝術大師,更以似海一般的謙虛讓他們學習藝術、學習經營人生。在當時中國的文藝界,根本還沒有市場經濟的意識,藝術大師們那一種對藝術真誠而執著的追求與奉獻精神讓曹俠深受感染和感動,而曹俠身上那一種大氣與坦蕩的真誠氣質也與他在這一段時間的經曆有著的密切的關係!

與在幾年的工作曆程之中,曹俠提著那一台與他朝夕相伴的大型攝影機更是隨著劇組遊曆了眾多地方,視野與見識更使他眼界與心胸更為開放的寬闊。最如一個哲學大師所言:眼界決定一人的胸懷,而一個人的胸懷也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高度。而這也正是曹俠這一時期收獲的最大人生財富。直至今天,曹俠對於那時期的朋以仍常常心存掛念,並保持著十分好的聯係。

1989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由於經營思路的改變,曹俠所在的這一家文化企業被解散,而曹俠也成為了中國最早的一批“下崗”人員。在失業的一年多的時間之中,曹俠的心靈也第一次受到了市場經濟的衝刷,改革開放浩蕩潮流也使他對自己的人生作出思考,並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1991年,曹俠被招商局下屬一個企業招聘為業務員。然而,到上班的時候,曹俠發現,與自己同一批被招進來的員工都是毫無經商和做生意的經曆和經驗,經商和做業務對他們來說根本找不到頭緒。當時,這一家企業的老總也頗有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那一種“不管黑貓白貓,能老鼠的就是好貓。”的眼光和魄力。他把曹俠這一批人專門設了一個部門,對他們說:“不管你們做什麼生意,隻要你們能為公司賺到錢就行。”然後讓他們一等人自己想辦法,找機會。可能是由於做過文化工作的經曆,曹俠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終於找到了一個思路,帶著落自己部門的一幫人販賣當時剛剛興起時尚“文化衫”,終於在市場中做成自己的第一份生意,並為公司賺到了近三千塊錢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