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搞大眾化高等教育、辦好大學,首先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不是簡單地圈出多少平方公裏的土地,修建幾條寬闊的馬路,造出大片大片的校區,然後立幾個大學城的宣傳畫就能夠一蹴而就的。象這樣缺乏科學依據、缺乏邏輯性的“辦大眾化高等教育”提法居然裝模做樣地到處宣揚,就顯得非常缺乏理智了。所有人都必須搞清楚,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們絕不能依長官意誌辦學,而是依社會需要辦學。
3
其實,辦教育要遵循三大規律:教育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政治規律。但我們的社會已經忽略了前麵兩者。我們應該聯係教育實際,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並建立與之想適應的教育價值觀、培養目標、教材體係和教學方法。科學發展觀的原則是保持協調發展,在發展中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還要求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之間協調發展。其中,大力推進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快速協調發展是關鍵。我們還要優化層次結構,優化類型結構,進一步實施“創新強校”工程,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完善國家和省以及社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製度,並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要以就業為導向,推進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建立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長效機製。有一點要明確,教育是產業,但不能產業化;教育中有市場,但不能有市場化。教育中應適度引入市場競爭機製,建立教育的投資市場、生源市場和就業市場。同時要適應市場需求,調整學校專業結構、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現有的學校教育體係,向現代國民教育體係邁進。在目前大學生就業嚴峻的形勢下,解決就業關鍵在於盡快讓大學生學會生存能力。所有人都必須明確,學生已成為學校的產品,要讓學生適應社會,就是要讓產品符合社會要求。政府應該鼓勵高校在這方麵多想辦法,盡量培養應用型白領、高級藍領、技能型專門人才。
盲目擴招隻會致使人才高消費,及大量人才積壓。有人稱大學畢業4年知識便會落伍。還有人危言聳聽:在技術、醫藥、經濟管理領域,知識的折舊率每年都在80%左右。外語和計算機已經由原先的專門人才轉向為複合型人才的必備兩大工具。可見,人才積壓造成的浪費比貨物積壓造成的浪費更可怕。
上述的方方麵麵,在擴招前,有誰會係統全麵地思考過?直至出現了問題,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亂作一團。中國搞高等教育擴招,鑄成必然的負麵影響是多方麵的。詳細情況看本係列的相關文章即可清楚。
既然木已成舟,再過多地埋怨已無太大意義,當務之急是解決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
4
但如今,仍有一些政府部門沒有正視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對此采取了鴕鳥式的回避。政府部門總在大肆宣揚所謂的高就業率。大行其道的,諸如此類:“2003年廣東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經受住了畢業生總量大幅增長和非典疫情嚴重的考驗,本專科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到90.92%,略高於前年的90.11%。”更有一些地方政府緊咬就業率,製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如,確保2003年總體就業率高於去年水平,特別是要達到教育部提出的“到2004年7月,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不低於70%的要求(2003年為49.84%)。同時,下達了初次就業率不低於70%的“死命令”。這些子領導竟把就業問題簡單看作數字化的就業率,並以為下一道命令就大功告成。具體措施如何?不得而知。難道他們不曉得高校擴招了這麼多年,就業已經完全市場化?在這種情況下,盲目計劃,豈不可笑?當計劃不成,便欲蓋彌彰,大肆渲染:這部分有些人是不急於找工作,有些人是選擇創業等“靈活就業”。事實上,誰不想盡早就業?隻是迫於就業難而回避就業罷了。在中國能有實力創業的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