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北緯47°24′,西經17°28′(1 / 3)

第二十章 風暴過後,諾第留斯號被洶湧的海水向東帶出去很遠,尼德本來計劃在紐約或聖勞倫斯河口附近陸地逃走,但現在這個計劃不得不破滅了。加拿大人十分失望,他變得和尼摩船長一樣孤獨,不愛理人。康塞爾和我互相鼓勵和關照,每天都在一起。

我上麵說過,諾第留斯號被海水帶到東方,確切點說,應當是東北方。這幾天,它有時在水麵上漂浮,有時潛入水下行駛,在濃霧中繼續前行。這些濃霧是由於冰雪融化,使大氣極端潮濕而形成的,霧氣是航海的大忌,很多船隻在這一帶的海麵上遭遇大霧,辨不清方向,在拚命尋找岸上的燈火時不幸觸礁或發生撞船、沉沒!在那些危機密布的暗礁上,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被風聲淹沒,船隻上盡管有表示方位的燈光,但是被霧氣所掩蓋,人類在大海麵前,仍然是無比的脆弱。

當我們潛入水下時,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帶海底的景象,那情形真像是一個戰場,戰敗者都靜靜地躺在那裏,有一些船已經徹底腐爛,或者被海洋植物覆蓋,有一些還是很新的,它們的鐵製部件和銅製船底反射著我們探照燈的光輝。這些船隻連同它們的乘客和船員一同沉入海底,悲劇幾乎隔幾天就發生一次,他們的犧牲在無聲地警醒著我們要避開那些危險的地點——種族角、聖·保羅島、美島峽、聖·勞倫斯河口。

5月15日,我們到達了紐芬蘭島暗礁脈的最南端。暗礁脈由海水衝積而成,由一大堆有機體的殘骸和碎石組成。大西洋暖流從赤道一路北上,同時寒流從北極沿美洲海岸南下,它們裹挾著冰雪崩裂衝刷下來的石岩和成萬上億死亡的魚類、軟體類或植蟲類的骸骨,在這裏堆積下來,天長日久,形成了暗礁脈。

紐芬蘭島暗礁脈的海水並不很深,至多不過幾百米。但再往南一點,海底突然下陷,形成了一個深達三千米的洞穴。大西洋暖流在這裏一下被擴大了,水流也完全散開,速度也隨之減低,溫度逐漸下降,徹底變成了海。

諾第留斯號從這片海域穿行而過,讓第一次見到這個龐然大物的魚類驚慌逃竄,這裏我列舉其中的一些代表品類。有硬鰭海兔,身長約一米,灰黑色的脊背,橙黃色的腹部,這種魚堅守一夫一妻,給其他的同類作了榜樣,但並沒有被推廣、效仿;有身材巨大的油尼納克魚,它是一種碧綠色的酥魚,魚肉的味道很鮮美;有眼睛又圓又大的卡拉克魚,它們長著類似狗一樣的腦袋;有奇形鯽魚,外形像蛇一樣細長,是卵生的魚;有彈形蝦虎魚,也叫河沙魚,長度約有兩分米,通體黑色;有長尾魚,身如其名,它的尾巴很長,發出銀色的光輝,這種魚的速度很快,它們一直可以遊到北極海域;諾第留斯號的魚網也捕獲過一種可怕、凶猛、強悍並多肉的魚,這種魚的頭上有刺,鰭上有針,就像海洋中的蠍子,身長二到三米。它們是奇形鯽魚、鱈魚和鮭魚的死敵,在分類上屬於北方海中的刺鱔魚,身上長著很多可怕的瘤子,有栗子色和紅色兩種。諾第留斯號的船員費了好大的氣力才把這魚捉到手。由於這種魚有特殊的鰓蓋結構,在接觸幹燥的空氣後,呼吸器官們得以保全,所以它們一旦離開海水,還可以活一段時間。

除了以上介紹之外,還有一些叢魚,它們是在北冰洋中的一種小魚,習慣於跟著船隻遊很久。銀白尖嘴魚是大西洋北部的特產。我還看見了鷹魚類的動物,它們是鼇魚的一種,特別喜歡居住在這一帶水中,在這紐芬蘭島暗礁脈上,有如此多的物種,簡直是看不完,打不盡。

人們會說,鼇魚是山中的魚,因為紐芬蘭島就是一座海底的大山。當諾第留斯號從鼇魚群擁擠的隊伍中間打開一條通路的時候,康塞爾不禁發出感歎。

“好大一群鼇魚!”他說,“我以為鱉魚是跟蝶魚和靴底魚是同一綱屬,都屬於板平的身材。”

“你想錯了!”我更正道,“鼇魚隻是在食品雜貨鋪中才是板平的,那是賣貨的把它們割開兩半後擺出來賣。在水下,它們跟鰥魚類一樣,身體呈紡錘形,有利於在水中快速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