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阿爾封斯·都德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的小說家。他一生共寫了12部長篇小說、4部短篇小說集和1部劇本,有《達拉斯貢城的達達蘭》《星期一的故事》《小弗羅蒙和大裏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說有不少是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法國普通人民對侵略者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譴責了資產階級當局開門揖盜,致使法軍節節敗退,讓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罪惡。
都德年輕時認識很多文學界和政治界的知名人物,後來寫了《我所認識的巴黎》(1930年)和《回憶錄》多卷。他擁護君主政體,擁護極右的政治主張,但他的友誼和文藝觀點有的不受他的政治立場所影響:他與極端排猶的德呂蒙和猶太族作家施沃布交往;與右派文學評論家馬西斯友善,但是為馬西斯所猛烈攻擊的個人主義的作家紀德辯護;他為小說家普魯斯特爭得龔古爾文學獎;發現了小說家和散文家貝爾納諾斯和塞利納的才華;寫過一部著名的文學評論《愚蠢的十九世紀》(1922年),猛烈攻擊19世紀法國文學和思想潮流,但對雨果、巴爾紮克和波德萊爾卻極為推崇。
《最後一課》是都德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年)。篡奪了法國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複辟帝製後,力圖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擺脫內部危機,鞏固王朝統治。俾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建立一個容克地主1的德意誌帝國,企圖占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是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第二帝國的喪鍾。9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路易·波拿巴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麵對普魯士軍隊的屠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篇短篇小說,就是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阿邁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最後一課》這部短篇小說,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兒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堂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軍隊不僅占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阿邁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能理解得十分透徹,覺得阿邁爾老師講的所有內容我都覺得非常容易、非常簡單。讀完這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小說,想必會對每個人的心靈都產生強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