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麵對的嚴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失去了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也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複雜情緒,一股腦兒湧上了他的心頭。麵對如此不可抗拒、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得那麼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麼可愛了,他眼裏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柏林之圍》是都德的另一短篇名作。故事描述的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開始,普魯士軍隊圍攻巴黎,一個法國普通軍人儒弗上校的愛國故事。小說情節安排巧妙,構思新穎獨特,通過一個病中的老軍人的故事,將巴黎被普魯士圍困攻陷的苦難現實和主人公的法軍攻克柏林的勝利的假想對照起來,既深刻表現了人物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又使小說具有一種動人的悲劇色彩,塑造了一個具有濃厚愛國主義精神的法蘭西軍人的悲壯形象。風格委婉細膩,語言質樸無華,篇幅短小精悍,是這篇小說的藝術特色。
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於暗示性的獨特風格。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讚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記流水賬般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他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曆,我們在閱讀作品的同時,亦能從作品中感受到他的歡樂、憂鬱、憤怒與淚水。作者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進行了幽默的嘲諷和溫柔的批判,揭露了社會動蕩對當地人民的危害,可以說,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在都德作品中比較遺憾的是,由於作者對社會的視野不夠寬廣,批判也不夠深刻,揭露的鋒芒往往是社會世態和人情習俗,相比有些淺薄,沒有對資本主義製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表示同情,反之又近乎悲天憫人。都德的創作傾向,總的說來,是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了批判。作者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對象,以親切的略帶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了解他們。作者觀察細致入微,善於從生活中挖掘一些獨特的東西,以平易自然的風格加以表現,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裏行間。所以,他的作品又往往帶有一種柔和的詩意與動人魅力的詼諧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