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端著那把壺,想以1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當他說出這個數字時,老鐵匠先是一驚,然後很幹脆地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裏的水。
雖然壺沒賣,但商人走後,老鐵匠有生以來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並且一直以為是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竟有人要以10萬元的價錢買下它,他轉不過神來。
過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閉著眼睛把壺放在小桌上,現在他總要坐起來再看一眼,這種生活讓他非常不舒服。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來訪者絡繹不絕,有的人打聽還有沒有其他的寶貝,有的甚至開始向他借錢。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壺。當那位商人帶著20萬現金,再一次登門的時候,老鐵匠沒有說什麼。他招來了左右鄰居,拿起一把斧頭,當眾把紫砂壺砸了個粉碎。
老鐵匠的生活原本是平淡而舒適的,因為他沒有把樂寄托在心外的某一件事物上。按世俗的方法,多一塊錢就多一份樂,多十萬塊錢豈不是要多許多樂?老人就陷入了這種虛見之中,生活也不再那麼舒服了。梁先生說,虛見本不難破,難破乃在他輾轉相資,習而不察,離事實太遠,即離當下太遠,使我們不知不覺地入於意必固我而不自覺。老人的失眠就在於想著那把壺可能帶來的財富,以及財富所象征著的幸福,卻不知道這些在當下看來都是虛無,落入了“執”之中。但他最終明白了:自己的快樂生活與壺並沒有關係,所以他做出了選擇。他無法對壺做到視而不見,隻能用這種破釜沉舟的方式徹底把自己的虛妄打得粉碎,也算得上是生活的智者。
生活本是樂,就無須再從外麵去找,更不需要從生命之中解脫出來。儒家在生活中看到樂,並提煉樂;而無苦也就無所謂樂,因此佛家把樂也當作了“執”,采取了對苦一樣的消極的態度。兩家都試圖讓生活回歸到平淡安適,隻是方式不同。 弦外聽音儒 破釜沉舟
《孫子兵法》寫道:“焚舟破釜,若驅群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但該成語為後人所熟知還是源自項羽。項羽在巨鹿之戰中“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最後大破秦兵。 柴米油鹽醬醋茶
出自宋朝吳自牧的《夢粱錄·鯗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
後唐伯虎作:“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別人家。歲暮天寒無一事,竹時寺裏看梅花。”
元朝武漢臣《玉壺春》中第一折也有:“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