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似教而非教(1 / 1)

儒家似教而非教

佛家是走宗教的路,而儒家則走道德的路。宗教本是一種方法,而道德則否。

“儒釋道”三者常為人並提,佛教、道教都是有的,所以也會以為儒家也是宗教。梁漱溟先生在《佛儒異同論》中就說:“佛家為世界最偉大宗教之一,而儒家則殊非所謂宗教,此其異也。儒非宗教矣。”

世俗中的人因塵世之中事物繁雜,難免會產生“索性逃避而去”的念頭。同時宗教也主動告誡世人,告訴他們遠離人間的另一個地方如何精彩,如道教之神仙白鹿、佛教之前世來生。雖不能證明它存在,但也不能證明它不存在,所以很多人就抱著寧信其有的態度成了信徒。

梁先生說,無論是哪個宗教,都會談及禍福、生死、鬼神這些使得人們情誌不安又神秘莫測的東西。但儒家不是。

有一天,季路向孔子詢問應該怎樣去侍奉鬼神。

孔子並沒有直接作答,而是反問道:“連活的人都沒有能夠相處好,為什麼要談侍奉鬼的事情呢?”

季路並不滿意,於是又問:“請問死是怎麼回事?”

孔子再次反問道:“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可見孔子更為看重的是眼前之生活,其餘事情既然遙不可及,就不必掛念了。可見,儒家並不承認在生活中有另一種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在左右著生活,前世來生都不是它學問之所在。

然而儒家既然容易被人誤認為是宗教,自然也有其原因。梁先生就說:“須知孔子及其代表之儒家既有其極遠於宗教之一麵,更有其極近於宗教之一麵,其被人誤以為宗教,實又毫不足怪焉。”

原因之一在於儒家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實在太大了,而且和宗教一樣都在人的思想教化上做文章;另一原因是對儀式的重視。佛教有上供、施食,打佛七、禪七,拜懺等,都莊重而嚴肅,這和儒家崇尚的禮樂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孔子主張恢複的周禮裏麵就有祭祀之類的。

孔子說:“我如果不能親自參加祭祀,就好像不曾祭祀一樣。”因此,墨家笑他“無鬼而學祭禮”。其實孔子的做法是出於現實的考慮。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很多的現象如果不用宗教的方法來解釋的話,民心恐怕更不安定,但是社會自發的那些宗教活動弊害太多,所以借周公之禮來安定民心。而且從本質上來說,儒家所崇尚的禮樂和宗教是不同的:宗教的禮儀不論巨細都神聖不可侵犯,毫無商量的餘地;而儒家之禮儀,無論是誰都可以從人情事理出發隨意討論改作,因為禮樂本就出自人情。

儒家被誤認為宗教的第三個原因在於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對它進行了喬裝打扮。封建統治者為了控製人們的思想,把四書五經作為科舉考試的教材,使得當時的讀書人不用心去領悟儒家本於現實、歸於現實的學問,而是把它作為官場的敲門磚。一旦僵化成為教條,儒家就變成了一種宗教,後來在五四運動之中被猛烈抨擊的正是“孔家店”“孔教”,對此梁老也持讚成的態度。“為往聖繼絕學”,他所繼承和弘揚的是指導人們生活的儒家思想,而非孔教。

因此,梁漱溟先生說,佛家是走宗教的路,儒家則走道德的路。宗教本是一種方法,而道德則否。道德在乎人的自覺自律;宗教則多轉一個彎,俾人假借他力,而究其實,此他力者不過自力之一種變幻。佛家通過虛幻的宗教來使世人得到解脫,而儒家不然。魯迅先生說,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如果人沉浸在宗教所勾勒的幻境中,對於當下之事就會持漠視的態度。隻有這份希望破產,人不再執迷於由他物來救贖自己,生活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