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報告內容涉及個人隱私,不是誰想看都可以的,必須經過本人的授權同意。作為個人信用報告的主體,消費者有知情權、異議權、糾錯權和司法救濟權。大部分負麵記錄最多保存7年。因此,即使由於不可控製原因而有了負麵信用記錄,這樣的記錄也不會跟著一輩子。
消費者可以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個人對信用報告中的記錄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向征信機構提出。
如果證實信用報告中記載的信息是錯誤的,提供信息的商業銀行和征信機構必須對錯誤信息進行修改,如果認為征信機構提供的信用報告提供的信息有誤,損害了個人的利益,向征信機構提出異議後仍不能得到解決的,還可以向法院提出起訴,以法律手段維護權益。
“網上企業金融信用身份證”是“網上金融信用憑證”的最高形式。眾所周知,隻有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證的人口方能享有公民的各種權利,包括選舉權、被選舉權等等。同樣的道理,在互聯網經濟占主導的將來,“網上企業金融信用身份證”將成為驗證企業合法身份、登記企業活動的有效手段。因此,何世紅率先為中國網絡金融的規範化、法製化,提出並開始實施了一係列改革政策。
在我國,農村信用社在堅持服務“三農”的同時,積極實施“拓展優良客戶群體,增加中小企業和黃金客戶總量”戰略,將信貸資金向中小優良客戶傾斜和轉移,對符合國家產業、行業政策並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骨幹企業大力支持。目前,全國部分農村信用社累計支持個體私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股份製企業及集體企業等不同類型的客戶1.1萬家,貸款金額達46.2億元,這些企業已逐步發展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為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部分農村信用聯社實施了中小企業信用體係建設工程,積極打造農村信用社優良客戶群體序列。成立了優良客戶群體序列項目組,明確項目負責人和項目經理,據實製定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加大對基層信貸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信貸人員思想認識和實際操作能力,摸清老客戶,考察、發展新客戶,努力宣傳序列管理信貸政策。
中國金融網作為一個平台,何世紅要在這個平台下麵,探索、打造、豐富中國的金融文化,要建成中國最大的中國網上企業信用信息查詢中心。要給每個企業開一張網上金融信用身份證,是這樣一個平台,讓大家在這個平台上,在現在利益化的社會、金錢化的社會裏麵,通過這樣的形式首先讓企業形成一個信用的體係,信用的社會的信用環境。這樣的思路,立足於個人信用,也是何世紅社會責任感的體現。他本身就是一個守信的人,是一個有良好口碑和社會信譽的人。
中國金融網還將建成中國二手車金融信用信息查詢中心。把企業做起來,把人的信用做起來,把和人最密切的代步工具做起來,是這樣推動的。
最後,建立網上銀行,成為所有銀行的交換過程的驛站,交易互換走動的平台,是一個樞紐中心。
何世紅的最終目標是,在全國500個城市,讓每個人、每個企業感覺到:有人的地方就有服務的地方,就有信用。用個人傳播誠信,用企業傳播誠信,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金融的服務,利用金融的服務傳播,有金融服務的地方就有傳播的聲音和思路在裏麵。這些就是要靠我們500個分公司,這些站點貫穿的思路進行傳播。
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體係裏麵,企業靠什麼長遠發展?如何的提高民族的素質?如何提升人的品質?何世紅每天都在思考這些問題,他在中國金融網體係裏麵遇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使他思考了很多很多。
“網上企業金融信用身份證”隻是何世紅推廣金融文化、構建誠信金融社會體係的一個步驟,而文明、規範的社會金融體係才是他最終的目標。
四
金融會客廳:對話高端智慧
1.對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
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銀行業中的領頭軍,行長周小川是“金融會客廳”的常客,他經常應邀在這裏講述自己對金融業的獨到見解。
何世紅認為,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市場取得快速發展,在經濟金融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金融市場的發展和變化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周小川表示,隨著國內、國際經濟變化的需要和提高競爭力的需要,中國在對待金融業分業和混業經營的政策方麵發生了轉變。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在此前後,金融業立法的有關方麵也有所修改,這些修改都為進行混業經營的試點留出了適當的空間。因此,金融業混業經營應該可以走上試點和探索的道路。
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最初期,我國金融業並不是分業經營。當時,商業銀行可以設立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交通銀行和太平洋保險也是連在一起的。但是,由於後來金融業出現了一些混亂情況,當時一種主流的看法認為這些混亂來自於混業經營,因此就逐漸把金融業務切分開來;同時在立法上加以保證,形成了一種比較嚴格的分業經營體製。我個人認為,條塊分割的這種管理思路實際上是和改革轉軌期間,特別是和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的思維轉變有關的。
20世紀90年代初期金融業所出現的混亂現象有很多原因,包括立法差、監管不足、人才不夠、內控機製、會計準則等各個方麵都不太跟得上。在那種金融生態環境下,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回顧曆史,我們主張要在不斷探索之中正確解讀現實、解讀曆史。這也是為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尋找正確思路和創造必要的環境。
金融業綜合經營必須穩步試點,這是因為綜合經營需要金融機構在人才儲備和風險控製方麵達到較高的水平,否則試點有可能會出問題。當然,出一些問題也不奇怪,很多經驗教訓是在實踐中摸索並逐漸積累的,但是金融業出的問題往往會使整個改革試點進度受到明顯拖累,導致整個改革速度的減慢。
另外,在穩步推進綜合經營試點時,並不是說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會在各個方麵推進多元化和綜合經營的模式。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國家在解除對分業經營的管製之後,特別是1999年美國銀行改革法解除了對分業經營的管製後,國際上的金融機構並不是紛紛走向綜合經營。究竟是全麵走向綜合、在某些方麵綜合、還是繼續保持對某些業務的單一專注,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能跟風,而是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發展戰略和經營特色來確定。
何世紅說,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也給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提出了一定的挑戰。而央行該作好哪些準備呢?
周小川認為:首先,監管人員素質應該有所提高,監管人員應該熟悉更多、更廣的金融業務;其次,在當前按照三個業務範圍進行監管的情況下,要增強監管方麵的協調,同時要強調功能監管,即應根據金融機構所從事的業務類型來確定應服從哪類業務監管。隨之而來,要關注功能監管所提出的許多新問題。
對於中央銀行來說,首先是要通過支付清算係統給不同類別的金融活動搭建平台,提供支付的可能性;另一方麵,由於引起傳染性的、連鎖性的風險主要來自吸收存款類的機構,因此對於吸收存款類機構,要更加小心謹慎,要積極推進存款保險機製的建立,推進保護投資人、存款人、投保人機製的建立,使風險一旦出現後,能夠迅速得到消化和減輕;最後,中央銀行要考慮整個係統的係統性風險。在出現係統風險時,根據國際國內經驗,應在貨幣政策和流動性方麵做出及時、正確的反應,來減輕係統性風險對整個金融業和國民經濟所產生的危害。
周小川表示,總之,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對立法機構、中央銀行、監管機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配合金融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根據十六屆五中全會所確定的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的方向,我們爭取把各方麵做得更好,取得有效的進展和積累更多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