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嘴聾了(1 / 3)

好,馬上入正文。這兩個人就為了一個職位空缺而爭了起來。是為了孔謙死後空出的稅務局長之職嗎?

非也,非也。稅務局長雖是肥差,但也沒大到這兩位大人來爭執。

而且唐明宗砍了孔謙。連孔謙主管的單位稅務局都廢了。稅務的職責由宰相豆盧革一人專判。可惜這個豆盧革還沒撈上油水,也被撤職了,連宰相的職一並撤了.那為什麼扯那麼遠說孔謙幹什麼?因為孔謙死了,收稅的職責方能由豆盧革一人專判.豆盧革一專判,馬上就出問題了,豆大人將稅收工作判成一團糟.

有人說,不貪汙的官辦不好正事.也許這種歪理也有一定的現實基礎.沒了孔謙,我們的南郭先生豆盧革也不能在朝延上混下去了,被貶到辰州做了個小縣長。

於是,國務院總理(宰相)這個大位置空出來了。

安重誨與任圜就這下一任總理由誰來當爭執起來了。其實又不隻是這兩個人吵。這是一場多人參與的大舌戰。參與人數太多。雖然兩邊的主辨手是安重誨與任圜。但其它的人又不得不交待清楚。

安重誨這邊的二辯是孔循。孔循又是誰?

孔循是真正的三姓家奴!

他本來的姓是什麼,估計孔循自己也搞不清楚。他從小是個孤兒,流浪在汴梁城內,身世很可憐,可是,後來走運了,被一個富人李讓收為養子,那自然要姓李了。後麵梁太祖朱溫收了這個李讓為養子。這個孔循自然要跟他爺一個姓了。長大了一點,朱溫兒子的乳母看他長的還不錯。又把他給收養了,而乳母夫家姓趙。他又改為趙姓。這會他有名字了,叫趙殷衡。

李朱趙。不是三姓家奴是什麼?

朱溫得了天下以後。這個趙殷衡因為是家中舊人,發達了,官至宣徽副使。宮廷副總管。

後來又幹了些見不得人的事,什麼事不多寫了,寫多了亂。反正又升官了。樞密副使。副總理了。他的前幹爺爺梁太祖朱溫的朝代被滅了。他的官還接著坐。但名字已經改了,正式成為孔循。

在明宗反莊宗那年。他鎮守汴梁。

那時,明宗起魏兵從南邊往京城進軍。莊宗要從東邊來迎敵。都要經過汴州。這一下,給孔循出了個難題。到底支持那一邊?選錯了邊可是有殺頭之禍啊。可是,這點事情難不倒我們孔循,他想了一個萬全之策。兩邊都做好準備,北門準備迎明宗,西門準備迎莊宗。所有禮儀都一個標準。誰先來,就就跟誰姓。

明宗先至。

孔循又有擁立之功。升官了。從汴州調到中央為樞密使。總理!

一到中央,孔循是個明白人,馬上靠上了朝中第一重臣安重誨。

兩個人對上眼了,經常攏做一堆,商量些打壓排擠這事。依然狼狽之合。

孔循上台,再請方重誨方一辯出場.

誰?鄭玨!

明宗即位,召任圜。欲拜任圜為相。安重誨害怕啊。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要是來了個任圜這個真正文化人。還不露了自己的老底啊?不行,要找個人製衡一下這個任圜。

孔循就推薦了一個人:鄭玨。

孔循舉薦,安重誨同意。兩位總理都同意這個人,那這個人肯定有些大材的。明宗同意了。與任圜同為宰相。

鄭玨卻是個什麼來頭?鄭玨這個人考進士,卻是學識稍欠,考了十九年方考中。在考中的人當中按姓名排正是第十九人。考中進士第十九年後當上了宰相,又在兄弟中又排行十九。這麼多十九湊在一起,當然外號就是十九先生。

這個十九先生得安重誨,孔循大力舉薦。要當個先鋒,充個一辯手。

這一邊,有十九先生,三姓家奴,還加上打了雞血的安重誨,而任圜呢,隻有一位。明顯是嘴多欺欠嘴少。沒辦法,任圜隻有先下手為強了。

就宰相這個空缺。任圜就先推薦了一個人。

誰?李琪。李琪其人確有文才,少年成名,唐末進士出身。在後梁時期就做過宰相。現在做著禦史大夫。可這是個得罪人的職位,李琪就曾經彈賅過安重誨。所以安重誨對這個人不滿。

非但安重誨不滿於他,而且我們的十九先生鄭玨也討厭他。

這個李琪行事一點都不低調。仗著才華,十分炫耀。又因為是大唐朝進士出身。就刻了一塊牙板,上書:前鄉貢進士李琪。這個可不一般,就好像民國的人好像炫耀自己是清朝做八股文出身的進士一樣。這個,是後無來者的。李琪沒事就將這個牛氣的牌牌請出來給人看一下:你看,我是大唐年就中了進士了。

鄭玨也是前唐進士,但不能比。人家是少年就中了進士了。自己考了十九年都是中年後了,才中的。鄭玨看著那塊牌牌,就想搶過來丟到地上睬兩腳。自然,鄭玨看不順眼李琪,更不願意他為為相了。

孔循也討厭這個沒事賣弄文章,炫耀出身的李琪。孔循孤兒出身,本就天生對那些含著金鑰匙出世的貴公子反感,偏這個李琪還天天擺他祖宗的光榮曆史。所以,做人還是要低調點好。不低調,三位朝中重臣都要為難你。在關鍵時刻給你下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