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誨死的正是時候。安重誨不死,四川之事如何收場?打又打不下來,撤退又丟麵子。安重誨一死,正好給了李嗣源一個台階。李嗣源將四川兵變的責任全部推到安重誨一人身上。李嗣源撤回大軍,通告兩川:離間中央與蜀地,造成我們君臣不合的罪因禍首安重誨已經死了。我們還是以和為貴,維持友好團結的關係不變。
李嗣源老是老,可智謀還在。強攻不下,不如退兵。因為自己一攻,蜀中的兩股勢力就抱成一團。現在,自己輕一輕手,保不齊這兩位就會兩虎相爭,自相殘殺起來,到時,自己就可以坐收漁人之利。
孟知祥果然是有拆夥的心了。從接到朝延的罷兵修好書以後,他就開始在琢磨這件事,李嗣源退兵了,這很好,這下,我們可以關起四川的大門,好好搞搞自己的家事了。孟知祥不想得勢不繞人,再去欺欠李嗣源。而且他眼下還沒有實力去跟中央較勁。況且李嗣源也不是好欺負的,石敬塘雖然回去了,可他的先鋒王思同卻留下來了,成了山南西道節度使(治今陝西南鄭縣),時刻防備著蜀地。孟知祥決定先跟李嗣源妥協,把家事搞清楚再說。
孟知祥覺得自己問盆一下蜀地應該是可以的。
眼下,孟知祥已經占了四川盆地的一半,剩下的一半當然要跟自己的親家要了。當日,為了結成同盟對抗敵人,把自己的女兒輕易的就嫁出去了,連禮金都沒有要,現在,正是向男方要禮金的時候了。也不多要,半個蜀地就可以了。
可是,要動手是需要理由的,不能剛把共同的敵人趕出去,自己就拿盟友下刀。這樣,於理不通,與情不合啊。對自己的女兒也不好交待。可欺負人又能占住理的事難不住我們孟知祥。孟知祥想了一個好辦法去刺激一下董璋,讓董璋自動退出聯盟,先撕破臉皮。
孟知祥給董璋送去了一封信,總結了聯盟創業以來雙方的精誠合作,以及無比的默契和取得的輝煌成果。然後,繼往開來,展望未來:眼下,我們共同的第二號敵人安重誨已經被幹掉了。第一號人物皇上呢,他也服軟了。那我們就照顧一下皇上他老人家。也見好就收。而出於禮節,就一起聯名向中央發一封感謝信,感謝中央殺掉了安重誨,感謝中央撤回了大軍。
信到了董璋這裏,董璋不但高興不起來,反而大氣大怒。這些天來,他總感到自己的胸口壓著一塊大石頭,讓他呼吸不暢,氣息不調。而接到孟知祥的這一封信,他終於找到自己憤怒的理由,暴發的源泉了。是啊,我早知道,你們瞧不起我這個出身低微的人,對我搞區別對待。你孟知祥是皇親國戚,分地方要分肥地。就是造反了,也能得到關照。你的兒子孟昶,人家給你送了回來,你在洛陽的家屬個個毫發未損,活蹦亂跳。而我的呢?我的兒子董知業呢?!他已經身首異處了。我苦命的兒啊,都是為父一時衝動害了你。我一定要為你報仇!可是,李嗣源先服軟退兵了,而自己的盟友孟知祥竟然說出見好就收這樣的話。我的兒子難道白死了嗎?
可最讓董璋氣憤的是:你孟知祥竟然還要叫我聯名去感謝我的殺子仇人李嗣源!
董璋覺的自己被涮了,對著孟知祥的使者就是一頓吼:孟公的家屬都在,我的子孫都被唐明宗殺了,我有什麼好謝的!
孟知祥要的就是這種效果,在聯合創業的這段時間裏,他已經把親家董璋看得清清楚楚,此人心浮氣躁,難成大器。東川易取矣。
孟知祥再勸,非要激起董璋的火高三丈方可,他派人跟董璋細說曆害:不要再硬脖子,再不服,隻怕朝廷又發重兵來,不如給自己留條後路。
董璋怎麼服軟?董璋又那裏還有後路,在自己兒子董知業被砍菜市口的那天起,後路就已經斷絕了。董璋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親家來,你孟知祥怎麼這麼來勁呢,這麼跳著蹦著為李嗣源說好話,是不是人家許了你什麼東西了?
董璋的火已經很大了。
可孟知祥本著勸人不悔,毀人不倦的精神,又請出自己的秘書李昊去遊說刺激董璋。沒過多久,李昊回來了,帶回了孟知祥需要的信息:董璋要動手。
董璋果然被勸瘋逼急了,率先發兵,進攻西川。
董璋手下也不是沒有明白人,下麵的大將王暉就說:剛與朝廷打完,我們與西川還是盟友。這下就反目,隻怕師出無名。而且東川地貧,隻怕也打不過西川。
可董璋已經紅了眼,冒了煙。不聽,起兵,劍指成都。一開始,還旗開得勝了,
東川兵猛,首攻得手,破西川白楊林鎮,擒守將武弘禮。
孟知祥終於等到了這一天,他當然也早做好了準備。
軍師趙季良道:董璋之兵,全在前鋒。今棄險出擊,正可為我所用,主公宜親率將兵,擊之先鋒。
卻是大將趙廷隱要搶功。自動出列,領了三萬兵馬前去迎戰董璋。好吧,有人出力,何必親勞。隻是趙廷隱尚未到達前線,前麵又有壞消息傳來,漢州守將潘仁嗣在赤水與董璋交戰,大敗,漢州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