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綿,入腸斷(1 / 2)

一條鐵在發錢,我們生菩薩在那裏?

路漫漫其修遠兮,李從厚在狂奔,恰如泥菩薩在過江。行至衛州(今河南淇縣附近)。李從厚遇到了一個親人。

本來是倉惶而逃,如驚弓之鳥,跑著跑著,前麵突然出來一隊兵,並且還牛的很,不肯讓道!

李從厚驚了一身冷汗,生怕是什麼人來抓他當投名狀的。叫人一問,李從厚稍稍放心,不是別人,是自己姐夫石敬塘。

石敬塘在這裏幹什麼?

石敬塘本來是來救李從厚的!

而這會來到衛州,正是聽了李從厚的調令從駐鎮前去京師護衛。

李從厚調康義誠出征,轉身就下令石敬墉進京,稱要以國事相托。石敬塘大喜,正是要等這個機會,率軍進軍洛都,到了洛都,就可挾天子以令諸侯。

卻是晚了,剛近衛州,李從珂已經進了洛陽,坐在至德宮,知軍國事了。

石敬塘後悔莫及,他沒想到李從珂一路打仗還比他走的快。這一下,天賜的良機又失去了。隻好順路去京城,見見李從珂,表表忠心吧。

卻不期在半路上碰到了這個被天下人背叛的前朝皇帝。

李從厚又喜又驚。他這會,是一個掉進深井的人,上麵掉下一根紙帶來。雖然他知道這根紙帶是一扯就斷,救不了他,可是大難當頭,能抓一條是一條了。況且李從厚的心裏還存著一絲幻想,聽聞這個石敬塘跟李從珂關係不好,說不定能真能幫上忙。卻是更驚自己身邊無將無兵,要是石敬塘也有反心,那他就不是稻草,而是一塊大石頭,一塊落井下石的大石頭。

石敬塘左右為難,要拿這個逃亡的小舅子怎麼辦才好。識時務的當然是抓了向李從珂獻禮,卻是礙於嶽父大人唐明宗剛死了沒多久。麵子上過不去,下不了手。

李從厚先說話了:我這次出幸,正要召集各軍鎮,征討反賊。正好你可助我一臂之力。

喲,原來皇上逃亡不叫逃亡,叫出幸。可是,天下諸鎮都背叛了他。他還想去那裏召集大軍呢?

石敬塘看著這個不知道是天真還是幼稚的年輕人,一時詞窮了。自己處理不了,隻好推給別人,石敬塘說:衛州刺史王弘贄,是一名老將了,而且又知時事,不如先進衛州再做商議。

石敬塘先去打個前站。

見了王弘贄,石敬塘問:現在主上有難,我又是國戚。該怎樣以圖周全?王弘贄果知時事,說:天子避亂,自古有之。確實,唐明皇不也出過京城,行駕蜀地,避過兵亂。王弘贄接著道:不過。。。。。

王弘贄頓住,不說了。

石敬塘躬了身子,道:還請賜教。

王弘贄摸摸胡須,問:皇上身邊可有將相大臣跟來?

石敬塘真想了想,然後答:沒有。

王弘贄又問:那國寶,乘輿、法物有沒有呢?

石敬塘搖頭:也沒有。

王弘贄曬然:大木將顛,又怎麼是一繩可以維係的。今天子萬乘之主,卻以百騎出奔。又沒有一個將相大臣相從。人心相背,一看就知。雖然他有興複的心願,卻怎麼可能達成呢?

王弘贄婉言堅決拒絕李從厚入城。

王弘贄說的是大實話。說的石敬塘恍然大悟:差點婦人之仁,壞了大事了。

石敬塘是個好學生,領悟能力強學的快。

回到驛站,李從厚召石敬塘進密室,問問打探的情況怎麼樣了?王弘贄願意勤王嗎?

可石敬塘太老實了,將老師的話一五一十的轉告李從厚。

實話都是有刺的,王老師的大實話不但有刺,還是倒刺,深深刺痛了李從厚那顆純真的心。當然,原話作者不可原諒,就是傳話的,隨著聲波的傳播,更加讓人痛恨。

可李從厚一時氣憤傷心鬱悶,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