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塘。這一位五代中知名度最高的成功人士,前麵早已經顯過山露過水,但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再不慎重其事,詳細介紹一下,就太說不過去了。
關於石敬塘的出身,新舊五代史有完全不同的說法,在薛居正的舊五代史裏,明顯是采用了石敬塘的官方自述:太原人,本來是春秋衛大夫石碏、漢丞相石奮的後代。因為漢朝衰敗,他們的這一族流浪到西域。所以,石敬塘雖然名義是沙陀人,但流的是漢人的血。當然,這一追宗認祖,離沙陀而歸漢。石敬塘認為對他在中原的統治是有利的。
但在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裏,完全就是另一種氣氛,歐陽修所處的朝代,已經是深受石敬塘之害。歐陽修對他當然是恨之入骨,下起筆來,正像市井名言:十個男人敵不過毒婦的一張嘴,十張毒婦的嘴,敵不過一個文人的刻薄筆。歐陽修將石敬塘輝煌的祖先,正宗的漢人血統論全部砍掉,直接跳到了石敬塘的父親一段。石敬塘的父親,姓臬捩,名雞。這位雞爸爸也是一位曆害的將軍,隸在唐莊宗的帳下東征西戰。然後,歐陽修介紹石敬塘:臬捩雞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
什麼叫不知其姓之始也?我想起一個網絡笑話,有點黃,有點暴力。一位小姐生了個兒子,可是,不知道父親姓什麼,沒辦法取名。就去請教一位常客某教授。某教授問:你知道是那天受孕嗎?小姐說知道。教授又說:你記得那天跟誰有過關係嗎。小姐的記性很好。說:一個高書記,一個李經理,一個陳廠長。某教授沉思半刻,說道:那可以姓郭。小姐忙問:為什麼啊?某教授解釋:取“高”的上半部,“李”的下半部,“陳”的左半部,組成一個字,不就是“郭”
嗎?
而歐陽修當時的地位,也是頂級教授級別的,他說,不知其得姓之始也,怕是也有這種意思在裏麵:石敬塘的姓可能也是拚出來的,而石敬塘,是個不知道那裏來的野種。
歐陽修罵人太恨太刻薄了,其實,英雄莫問出處,我們大可更寬容一點,奸雄也莫問出處。何必抓住其祖宗八代,出身門第不放呢?
我們隻就人論事,無謂禍及先人。
石敬塘,892年2月28日出生在太原。出生時,有白氣充庭,我估計那不過是大霧。因為二月份正是大霧頻現的時段。石敬塘長大後,性格比較沉默,內向。不愛說話,也不愛笑。平時喜歡讀兵法,崇拜偶象是趙國名將李牧和西漢名將周亞夫。長大後,成了李嗣源手下。李嗣源喜歡這個沉默不言,看上去穩重老成的年輕人,將最心愛的女兒嫁給了他。
看看石敬塘其後的軍旅生涯,他的確可以算是一個英雄。
天佑十二年(公元916年)隨唐莊宗駐在鄴都,梁大將劉鄩引五萬兵來圍,時唐莊宗陣腳未穩,有被劉鄩趨勢攻之的危險。石敬塘縱馬而出,領十餘騎,直衝敵營,東西馳突,無敢當者。石敬塘將敵陣擾的大亂,然後率著部下一個不少,從從容容退回。唐莊宗得以穩定陣著。唐莊宗撫著石敬塘的背道:將門出將,果然不假啊。
天佑十三年與梁將劉鄩戰於莘(山東省曹縣北)。大軍交戰,塵埃四起,石敬塘與李嗣源俱陷陣內,石敬塘挺身躍劍,反複轉鬥。奔殺數十裏,將劉鄩直趕到故元城之東(今河北大名東北)。塵埃對石敬塘已經不是阻礙,反成了掩護。試想一個陰沉著臉的大漢從沙塵中突然殺去。誰不怕?這一戰,直殺的劉鄩軍傷過一半。
在天佑十五年,石敬塘隨李嗣源出征,半路上中了梁將賀瑰埋伏,李嗣源拔腳就走,令石敬塘殿後。石敬塘領兵去了。誰也不知道石敬塘怎麼敵住了氣焰正盛的梁兵,隻知道過了一會。石敬塘回來了,他拉著馬繩,輕輕鬆鬆鬆,慢慢吞吞回來。而梁兵自然已經被擊退。同年十二月,又從大軍與梁軍戰於胡柳坡,破梁軍五萬餘眾,奪德勝渡。
天佑十八年,從李嗣源在德勝渡與梁軍交戰,敗梁將戴思遠,殺二萬餘人。
長年的征戰,已經使石敬塘的名氣大噪。天佑十九年,又戰於胡盧套,時戰局不利。石敬塘拔劍辟道,肩護李嗣源而退。時梁人望之,無敢襲者。
這後麵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戰績,不再一一錄之。史記:平汴水,滅梁室,成莊宗一統,集明宗大勳,帝(石敬塘)與唐末帝(李從珂)功居最。
成就唐莊宗的霸者,李嗣源的勳功的。這兩人不相上下。
可是,功勞是不相上下,到了得天下分蛋糕時,就有上有下了。李從珂頗受唐莊宗賞識,封為衛州刺史。而石敬塘呢,舊五代史記:莊宗朝官未顯也,沒有提得出口的官位,他的功勞也隻有他嶽父李嗣源心裏有數。估計那會,石敬塘隻是他嶽父李嗣源手下的部將。而石敬塘沒有得到應有表揚的理由是不好矜伐故也。石敬塘不恃功自誇?!也許吧,畢竟前麵已經交待了石敬塘寡言笑,在寫總結報告上比不得別人,更比不上李從珂在戰場上的劍走偏峰,正巧與唐莊宗激進冒險的相近而獨得寵愛。
可是,石敬塘的心裏應該是相當不滿的,是憤憤不平的。中國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石敬塘怎麼能看著功勞與自己差不了多少的李從珂青雲直上,自己泥沙徑下而心平氣和呢。更何況,他與李從珂天生就是競爭對手。一個是李嗣源半子,一個是李嗣源義子,他們應該從小就相識。據傳說小道消息八卦等一切不可考證的資料顯示,他們曾經明爭暗鬥,在少年時就單挑過。
隻是,那時的單挑不分上下,這會,已經分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