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塘肯拿出這麼豐厚甚至不可理解的籌碼,其原因也是很簡單。因為耶律德光已經占據了談判的製高點,他已經成了大選中的中間選民,他的力量可能不是最大,卻是決定性的,他站在那邊。那邊就會取勝。
李從珂也看上了耶律德光。
一開始,是耶律德光先找的後唐。
契丹這個民族,究其民族性,其實是一個沒有大誌的民族,打打劫搶點東西,他們非常樂意。問鼎中原?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至少願望不像蒙古,滿清那麼強烈.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麼好的草原不去占著,跑到中原那風吹草低見田鼠的地方幹什麼?
在契丹人的眼裏,中原是一頭大肥羊,是一隻老母雞。更是一頭在別人地裏吃草的大肥羊,在別人家裏啄米的母雞。自己不必費心去喂養。隻要羊毛出來了,去剪,雞蛋下出來,去撿就是。
況且,中原那地方,雖號稱禮儀之邦,可是也有不講道理的。當年,耶律德光第一次入侵中原,助王都造反。兵敗,騎兵逃亡.時大雨連綿,兵陷泥濘中.分散各村,村民們竟爭先而出,木棒擊之.
中原民眾也太殘暴了!
又被王晏球收拾得夠嗆,自己下麵的一個大將荝剌被王晏球擒住,押在洛陽坐牢。
沒過多久,本來該做契丹老大的東丹王搞不過耶律德光,也逃亡中國.又成了耶律德光一個心腹大患,東丹王若得中國之助,豈不危及已身.
耶律德光想求和了,屢派使者進京師.要求和好.釋放荝剌,遣還東丹王.
唐明宗那時牛氣,心恨耶律德光助王都之仇.耶律德光派一個使者過來.唐明宗就殺一個.
今日卻是不同往事,明宗已死,接連戰亂,中原實力大不如從前,而眼下石敬塘也要反了.
耶律德光也不再是吳下阿蒙,實力更強,成了一股再也不能忽視的力量.
李從珂天天與臣子商量怎麼防石敬塘.滿朝文武豈全是飯桶?下麵實有能人,早就想好了對策.
端明殿學士李崧一言點中石敬塘的軟肋:太原之患,必引契丹為助,不如先事製之.製住了契丹,石敬塘就是再有本事,也跳不上天去.
端明殿學士呂琦有策:方今之勢,不如與契丹通和,如漢故事,歲給金帛,妻之以女,使強籓大鎮顧外無所引援,可弭其亂心。
正是這個道理,這個策略得以達成.何至外患不斷?又怎會讓石賊賣國,使中原喪失戰略屏障.置百姓於鐵騎之下,埋大宋亡國之禍根.
李崧深表讚同,又找上張延朗.張延朗時為三司使,管著國庫財稅.要歲給金帛與契丹.當然要問問管錢的,有沒有這個錢?
張延朗欣然道:咱不差錢,隻要能解除國患,這點錢算什麼?
三人共同進言李從珂.
李從珂大喜.隻要能除掉石敬塘.這些算什麼?
眼見這個事關三百年大事的策略就要實施了.
偏有個人使了個絆子.
樞密直學士薛文遇跳出來反對了,薛文遇一聽,這麼好的事情竟沒有我參與.要是此計得成,他們三人還不專寵於聖上,還有我說話的地方,不行,我非要攪黃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