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的物質結構、能量形式的變化過程是漫長且微小的,這種細微的變化用肉眼也無法辨別,當然大多數的物質結構、能量形式都是處於兩種極端的狀態,因而我們人類自身除了需要保存要自身的物質結構、能量形式之外,還要不斷得根據外界條件或是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的結構及能量,以適應不同的外界環境;
這樣的改變有利於自身物質結構的保存與發展,對於生命形態,特別是對於人類生命的形態尤為重要,隻有適應了外界環境的變化,才能生存,而後再談發展,有時候這樣的改變是驚人的,與原來的結構狀態或者是樣貌是大相徑庭或是截然迥異的,正如同馬克思主義學說所述,它的改變是有一定的量的累積,達到臨界點之時,才會發生質的變化,需要微觀上的累積變化,最後在宏觀上才會顯示出來;
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就如同達爾文所描述的那樣,能夠適應新環境的生命結構才會被保存和延續下來,那麼凡是不能夠適應新環境的物種都會被淘汰、退化,這就是自然界的優勝劣汰、物競天擇的結果,當然我們可以由生命的特例延伸到整個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質結構以及能量形式,對於每一種物質結構、能量形式而言也應當是如此,都是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調整自身的物質結構基礎,從內在因素以及在外因素當中進行不斷作用,達到改變自身結構的目的。
第四節:能量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物質結構與能量形式?研究它們能為我們帶來些什麼樣的意義?也就是說,通過深入認識物質結構及能量形式能夠為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些什麼樣的改變或是變化?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明確的研究方向,或者帶有清晰的目的性。
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夠學習、思考等生活、生產或者是做其它的日常生活行為,是因為身體內存在著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在促使著我們能夠本能地作出反應,這種反應並不是依靠物質本身的慣性而行,因而是需要耗費一定能量的;
既然這樣的日常行為耗費了能量,必定是身體內部的某些結構發生了變化,結構發生了變化,能量必定會隨之而變,且這樣的能量是耗費掉的,即能量是逐漸減少的過程,也就是結構決定了能量,當然也可以說是能量決定了結構,也就是結構與能量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當然,這是假設物質處於靜止狀態的條件下,一種物質能量越高,那麼它所處的結構越不穩定,而能量越低,則結構越穩定,當然這個條件是在一定的能量範圍之內,越過這個範圍那麼這個物質就不再具有相似的結構的了,而是變化為另一種結構形態,所以一定時間段內我們必須要尋找到物質、能源的補充,這種物質、能源的補充必須是符合條件的;
但,並非所有具有物質、能量的物體都可以作為我們身體內能源,理論上是任何的物質結構以及能量形式都可以作為我們身體內因為各種運動形式而耗費掉的物質、能量,因為這個世界的所有物質、能量都是具有統一性的,隻要滿足一定的條件,那麼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但是我們人體的結構是特殊的材料結合而成,因而隻能消化、吸收一定的物質、能量形式;
因此並不是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直接作為我們身體內的物質及能源的補充,當然這是對於目前的科技而言,並不排除未來可以將任何形態的物質結構、能量形式作為我們身體能源的補充,無論是直接的補充還是間接地補充,就如同現代的電器一般,將其它的能量形式先轉化為電能,以供用電器運轉、工作,方能供人類使用;
我們何不借鑒這種方法,如若不能直接使用其它的物質結構、能量形式,那麼我們為何不先將之轉化為我們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形式,當然如今的科學技術尚未達到,一切僅僅是設想罷了,如若如此,以後就再也不會存在著餓死的說法了,身邊所處可見的物質皆可以作為我們身體結構內因為各種各樣的運動而損失掉的能量,那時候的人類不再受到生產的束縛,即達到了真正解放人類的目的。
既然人類這種生命形式而言是依靠特殊的物質粒子以及能量形式來補充自身損失的能量形式,換句話說,除了補充身體結構內各種粒子之外,還要補充可以驅動人的整個身體所作出的宏觀動作,因而能量既可以維持人體的基本結構的完整性,這是個體所需要補充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值,當然,同一個個體每天所需要攝取的能量值當然也不相同,不同的個體所攝取的能量值也不盡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取值範圍。但是我們人類不僅僅要維持生命結構的基本形態,我們還需要工作、生活、學習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那麼身體內所耗費的能量就更加多;
其實,不但是我們人類這種物質形態時刻需要不同形式的能量來保存好自身的結構形態,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質形態皆需要各種不同的能量形態來維持原有的物質結構形態,但,這種維持物質原有的結構形態是一種緩慢的動態平衡,這種緩慢的動態平衡是在一定時間內的平衡結果,如若將時間拉長,這種緩慢的動態平衡將會被打破,其結果是變化成一種不斷相適應環境的物質結構形態,物質結構形態的變化也決定了能量形式的變化,其消耗及補充的能量也存在差別,宇宙中的物質間便是不斷相適應的結果;
回首人類所走過的漫長且艱險的道路,人類的物質結構形態也是在不斷適應環境中進化的,簡單而言,人類自身的能量形式及結構在不斷地進化,由簡單至複雜,由低級至高級,不僅如此,人類從外界獲取能量的形式也由單一的形式變成複雜而多元化,且可以借助外界的工具也隨之而變,工具亦由單一且粗糙進化為多元而精細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人類個體或是組成的一個群體不斷地作用於這個物質、能量世界以及人類自身相互交流與影響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對物質、能量及時空不斷深入認識及作用的結果,由表及裏,不斷地深入物質、能量的本質中深化它們的內涵,完整化它們的性質和特征;
人類不論是作為個體還是作為一個整體而言,它的進化、發展總該存在一種或者是多種推動力,幕後的上帝之手在推動著這種進程的發展,我們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嚐試深化這種“上帝之手”的認識,這個“上帝之手”也不僅僅局限於人類這種物質形態、能量形式,將條件放寬、放大,對於全宇宙之中的物質結構及能量形式的運動及發展也是“上帝之手”在推動著,我們本書的任務便是要揪出這個“上帝之手”的尾巴,進而尋找一絲絲的蛛絲馬跡,再而步步為營、抽絲剝繭,直至一探究竟、窺其全貌;
為了窺其全貌,我們研究的起點應當立足於“點”,進而將這個定域義延拓到“線”,再而到“麵”,直至更多維數的範圍內,而這個“點”所指的便是我們人類社會這個整體結構,而這個“線”與“麵”則是人類社會係統以外的物質、能量結構之形態,更多維度的物質、能量形態則是我們尚未認知的,藏於更高維數或者是更低維數的時空結構當中的物質、能量結構形態之中,屬於我們人類正在認識或者是尚未認識的物質能量形態,這類時空結構內之中所容納的物質能量形式的存量是多少,而這些物質能量形式能否被我們人類所認識或利用,則、尚待商榷之中;
書歸正傳,回歸於人類自身切身關心的研究主題,即是我們在特定空間、特定時間間隔內的全體人類社會構成的共同體係,其一:這個體係是如何隨著時空運動而演化及發展的進程,即自身運動的過程,其二是與外界的物質係統相互作用,自身與外界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會改變外界物質的結構及形態,與此同時,自身的結構形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與外界的物質形態不斷地相適應,達到和諧發展的目的及結果,求同存異、和諧共生、共同發展,這也是我們翹首以盼的結果;
那麼,問題還得回歸於尋求推動我們人類社會群體向前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基礎問題,這是我們夢寐以求、日夜期盼的事物基礎,我們唯有不斷地完整地認識它、深化它的運動規律,利用這一規律來推動我們人類進化的動力,直至我們能夠完整地、深刻地認知整個宇宙及其內部結構、物質形態,進而為我們人類這種特殊的物質形態所利用,且是最大化地利用,我們人類這個整體方可和諧地永存於宇宙之中,這是我們的出發點及歸宿點,什麼才是推動我們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呢?
第五節:人類形成與進化的進程
茫茫宇宙之中,物質結構及能量形式各異不一、千姿百態,而時空內的物質形態、能量形式是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時時刻刻都處於生生不息之運動狀態中,正如前文所述,人類便是這浩如煙海的物質結構在這時空內處於永不停歇的運動到一定階段內的產物,是屹立於眾多物質結構之中的滄海之一粟,平凡且普通,但卻又是獨一無二、萬中無一的;
隻為,我們人類自身具有與其它物質結構相區別的物質結構,因而被賦予了與其它物質相區別的物質性質和內在屬性,我們稱之為固有屬性,即能動性,這種能動性不是被動的、無意識的、機械的能動性,而是具有主動性、有意識以及有機的能動性,而人類的產生過程需要具備非常嚴苛的條件,適當的溫度、濕度、重子豐度、物質密度、速度、空間、氧氣、水分等等,當這些所有的外在條件皆具備之時,人類的雛形方可呼之欲出,由此可得出:任何具有一定的物質結構形態,皆是基本物質在宇宙中運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即便是人類這種自詡為“萬中無一”的特殊物質結構的群體也不例外,即具有一定結構的物質形態皆有其產生、發展、強盛、衰弱到消亡的過程,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產生:我們可以理解為從另一種物質形態轉化而來,消亡:我們亦可以理解為轉化為另一種物質形態罷了,人類產生之前,宇宙中的物質是如何演化而來的,這不是我們本節所要討論的內容,或許我們將再下文進行粗略地概述一番,因而,再次討論也無任何意義,而消亡,是我們需要麵對的一種現實歸宿;
在產生與消亡的過程,中間還存在著發展,而我們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物質形態,就是竭盡所能地將發展過程不斷地拉長或延長,欲將之拉長,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環境,這個環境是指包括了時空、物質、能量、場等一切物體的運動規律、演化進程以及相互作用機製等,隻有完整地、深刻地認識它們運動背後的機製,我們才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其性質,從而使我們自身的結構形態長期維持在一定的穩定結構中,延長了我們這種物質形態的壽命,與外界的物質形態達到一個和諧共生的狀態;
當然,這個消亡的含義,我們也可以用另外的眼光、另一個角度去看待,消亡意味著涅槃重生,意味著量變為質變,更意味著蛻變與進化,我們人類也可能蛻化為另種更高級的物質形態存在於這個宇宙當中,因而我們完全不必杞人憂天,為我們的後代而過度憂慮,未來的世界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盡我所能,有一句話來形容最恰當不過的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既然我們人類是由看得見的粒子和看不見的能量形式組合而成,且存在於一定的空間位置和時間間隔內,又由於任何的物質形態、能量形式皆處於無規則的、永不停息的運動狀態之中,即任何具有結構的物質形態皆由基礎物質粒子根據不同的初始條件組合而成,不同的初始條件將會組成不同的結構形態,具有不同的能量形式,因而,任何的物質形態皆會在這種大環境之中不斷地損耗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如若不能及時補充因為這種運動而損失掉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那麼這種物質形態則不可能長期存在於宇宙之中,我們人類也不例外;
這是無規則運動損耗的物質形態及能量形式,還有有規則、有序地損耗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這部分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 損耗之大是肉眼可見的,因而,我們不需從外界獲取我們因為各種因素而損耗掉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才可維持我們原有的結構,方可生存於這生生不息、循環不止的物質形態的運行之中,認識這生生不息、循環不止的物質運動規律和相互作用機製,方能笑傲於這錯綜複雜、盤根錯節的物質形態當中,且能靜觀其變、隨心所欲地存在著;
因而,我們的根本任務便是從外界獲取物質形態及能量形式,保存自身結構的完成性,因為任何物質都具有其自身獨特特性及結構,這意味著,並不是所有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都能被利用和吸收的,隻有符合其固有性質屬性的物質形態、能量形式才可被利用,方可被吸收,因而,我們人類也是如此,唯有符合、滿足我們人類特殊結構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方可為我所用,即,人類特殊的物質結構決定了需要特殊的物質形態、能量形式才可被人類吸收和利用;
宇宙中,物質形態、能量形式之間都是具有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但這種緊密結合與轉化的背後是存在嚴苛的條件的,那麼,什麼樣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才可被我們所利用和吸收呢,這取決於我們對自身結構和外界物質形態認識的深度性和完整性,以及與外界相互作用的手段與能力,這其中也是經曆了一段艱苦而漫長的時間曆程,不斷地在黑暗中摸索,尋找著光明的未來,其結果是,苦苦探尋符合我們人類結構形態和能量形式的物質種類不斷擴大、不斷地深化;
隨著我們人類對外界物質認識地不斷深化、廣度也不斷延拓,維度不斷提升,這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由淺到深地認識過程,簡而言之,作為物質的一種形態,我們想知道這個人類整體是如何完成這麼一個過程的,即,為何是這樣的一個單向進程,與時間一樣,為何是單向流向,這背後的機製是什麼,這就涉及到我們如何定義時間,如何測量時間,與什麼產生聯係等,這是我們想深入探索的根源,我們不妨進行大膽地猜測,它背後必定是存在一個“巨大的手掌”在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運動發展,或許這個助推力存在多種多樣,但是,事情總有個輕重緩和、主次分清,因而,總歸存在根本的力量,這個幕後的力量我們稱之為“能量”,這便是我們從千姿百態的物質裏,經過千挑萬選後得出的獨一無二的能量形式,“真人”終於“露相”,神馬露其“馬腳”,不再藏頭露尾了,顯現出其“真跡”;
第六節:人類利用能量形式的曆史
浩如煙海的宇宙,海納百川,無其不容、無其不包,正是千奇百怪、包羅萬象,它們雖然保持著獨立性的一麵,但,它們並不是分散的,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著的,物質形態既有獨立性又存在著聯係性的一麵,即獨聯二象性,人類便是在這種縱橫交錯的物質運行中誕生且獨立出來,並與其它物質結構相區別,但又與其它物質形態密不可分,人類物質形態屬於萬物形態之一,自然也遵循著一般的物質形態的運行規律、相互作用機製等,但由於其結構與其它物質結構形態相區別,因而,它自身又具有其它物質形態不具有的固有屬性;
為此,人類想要保存自身的物質形態,因為有了物質結構、能量形式的相通性,因而,我們才可能從外界獲取我們人類自身所需要的物質形態、能量形式,由於我們人類自身物質結構的特殊性,即不是所有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都可滿足我們人類自身,就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結合 的物質形態才是我們所需要的,這種具有物質一般性和特殊性質的物體,是在人類自身與外界不斷認識中不斷發展和擴充的;
因而,我們便要從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而誕生為起點,研究人類社會怎麼與外界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怎樣利用能量形式,來維持自身的結構形態、發展自身形態,就如同一部正在運轉的機器,有條不紊地運作與生產,如此運轉的背後,終究是需要損耗一定的能量的,而這能量便是推動這部機器正常運動的根本動力,這裏我們又再一次有力地證明,能量是作為推動人類這部機器往前發展的根本動力基礎,為此,我們人類的根本目的就是深刻性、全麵性地認識及利用推動我們往前發展的能量形式;
人類這種物質形態剛剛從從多物質形態分離出來,形成一個具有獨立結構的物質形態之時,我們對自身和外界的物質形態以及其所攜帶的能量形式一無所知,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狀態,對外界這種縱橫交錯、彼此關聯的物質運動及規律完全處於被動狀態,於它們的內在機製亦是安全未開化的狀態,因為,對外界物質狀態、能量形式的利用和吸收也是出於本能,對其利用與吸收也是數量有限且極其淺薄,勉強可以維持原有的物質結構形態,因此,進化其為緩慢,這個過程曆經了數萬年之久;
雖然自身的物質結構變化其極微弱,在極短的時間內看不出其微小變化之狀,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們人類自身的物質結構的變化微乎其微,如若不是洞若觀火、目光如炬、心細如發之人,是無法察覺出來的,因其變化之小,短時間內可認為其變化可忽略不計,但,外界物質形態之運動及相互轉化卻是暗流湧動、變化莫測,這些外界物質的變化則會引起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包括生存環境的溫度、生存空間,人類獲取生存所需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的存在、方式同時發生改變,因為外界物質環境之巨變,人類若想繼續生存下去,則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唯有適應環境的變化,人類這種物質形態才有可能得以保存和發展;
人類是物質形態運行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即,人類是環境的產物,能夠適應環境的物質生命,生命的形態方得以為繼,正如達爾文獨特精辟地闡述: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人類正是處在這種變化多端的物質環境之中苦苦求生,如同在貧瘠之地的狹縫之中待長的參天大樹一般,等待著櫛風沐雨的滋養以及明媚陽光的潤色,正是在這種如同逛風暴雨的物質漩渦當中被動改變物質形態,這種改變是人類的無意識行為,是處於繈褓之中的懵懂無知的狀態,唯有與外界物質環境不斷相適應的生命形態方可生存下來,那些與外界物質環境不相適應的生命形態則消失殆盡,或轉化為另一種物質形態繼續存在於宇宙之中,一個成語來形容最為恰當:靜觀其變,這個“靜”卻不是真正地靜態,而是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中的靜態,這種緩慢的靜態過程,在外界物質疾風驟雨的動態變化下的一種被動靜態的過程與結果;
其結果皆是一種被動、無意識且機械化的結果,因為我們人類對自身、對外界的認識和利用浮於表麵,是初步的、低級的,淺嚐輒止的,是始終無法擺脫的一種困局,尚處於懵懂無知的狀態,讓這種被動變得情有可原,因為我們對外界物質的認識尚處於模模糊糊的狀態,因而毫無加以改造和利用,是屬於直接“拿來主義”的結果,勉勉強強能夠及時補充因為物質的不規則運動以及日常生活中損耗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這種是過程是極度粗製濫造的,是一種天然的、未經雕琢的、粗糙的結果,是基於人類對自身結構、外界物質結構的認識過程中處於不成熟、初級狀態的結果;
外界環境的劇變,包括生存空間、生存溫度以及生存在人類周圍 物質形態、生命形式等,因而,人類也不得不改變自身的結構形態,以獲取保存自身的生命形態,不斷調整自身,以達到與外界物質形態和諧發展的趨勢,一切皆是適應大環境的產物,大趨勢不可阻擋,不可逆勢而為,隻可順勢而行,逆勢而為、破壞大環境趨勢的物質皆不複存在,即,與外界物質形態不相適應的人類將會消亡,而生存下來的人類則是經過日積月累地調整自身結構形態,是被動的、無意識狀態下的調整,這便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 狀態;
我們人類自身內部擁有一係列的專門消化、吸收及轉化、運輸和推動進入體內的物質形態的器官,能被人類自身內部的這些專門器官所作用的物質形態且沒有對其進行結構性的破壞的前提下,方是人類需要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符合這種性質的物質形態極為有限,即它的特殊性決定了人類從外界“多如牛毛”的物質狀態中獲取符合自身結構的物質狀態隻能是“九牛一毛”,怎樣去定義這種“少之又少”的物質形態,那麼也隻可與人類具有類似結構形態的生命體入手,這些“鳳毛麟角”物質形態卻作為我們保存和發展自身形態的物質形態及能量來源;
例如,早期的人類也隻可從周圍的環境中采摘枝頭上的碩果累累、地上雜草叢生,甚至枝繁葉茂的樹葉、盤根錯節的樹根皆可,還可進行眾多的“奇異花草”中篩選出人類需要的“奇珍異寶”,作為人類圈養起來的“後花園”,作為歲暮天寒裏的不急之需,或是大旱望雨的天氣裏采摘的“百花園”,人類獲取自身所需的物質形態的來源也不僅僅局限於寥寥數幾的方式,還可以散發思維、另辟蹊徑,通過掠殺動物來獲取能量來源,早期的人類是直接食用掠殺動物得來的肉類,因為動物的生命結構形態更接近於人類的結構形態,因此,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以及“捷足先登”,讓人類擁有這種得天獨厚優勢,使得人類獲取能源將變得“輕而易取”,但也存在險象環生的局麵,更有甚之的是將自己置於九死一生、岌岌可危的危險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