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類利用能量的曆史進程(3 / 3)

雖然人類擁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得天獨厚之優勢,但外界的天氣變幻莫測,天有不測之風雲,隨時隨地發生始料未及的事情,如,在人類種植的“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後花園裏,不免生長了一些附帶著對人類內部消化器官巨大破壞性的、劇毒無比的草藥,人類不斷地甄別和篩選,方可篩選出對人類器官大有裨益的奇花異草,莫說大有裨益,對人體器官構造大有推動改良的作用,至少而言,不會對它有所損害的植物形態;

對於植物種類的篩選,人們是如此地謹小慎微、如履薄冰,更別提對動物這種可以快速移動、奔跑的生命形態了,在截取掠殺的過程中,人類更是將自己置於虎穴狼巢之中,稍有不慎便有性命之危,與它們作出生死搏鬥、你死我活的千鈞一發之境地,曆經成千上萬年之久,人類從茹毛飲血的暗黑時代逐漸過渡到睥睨天下、稱雄於世之生命形態,並馴服了部分動物供自己驅使或代替自己獲取自己所需的能源,或是將其儲存在圈養的“動物園”,其性質與“後花園”一樣,都是作為人類的“及時雨”,是屯糧的“倉庫”,稱之為“天下糧倉”;

這種篩選和馴養是建立在人們對自身結構認識以及對外界物質結構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與生生不息、周而複始的萬物不斷磨合、不斷適應的過程,這種過程初始時,可能是單手獨腳地進行,但常常是功敗垂成、損兵折將,也常常是“黔驢技窮”,吃多了眼前虧,久而久之,便學會了“投機取巧”,需要借助外界力量,借勢而為,方可“乘風而上,隻手摘月“,這些外界的力量體現在工具之中,是人類四肢的延伸,四肢不必直接作用於外界物質,而是通過工具這種媒介間接地作用於外界物質,這些工具也是由低級粗糙的狀態變為高級精細的狀態,且數量單一更改為龐大繁雜等,人們借助這些琳琅滿目、功能各異的強大工具,那是威震四海的體現,便可: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九洋捉鱉,克服困難重重、走出舉步維艱之境況;

這些外界工具的數量與精細程度象征著人類認識和改造外界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的程度,這取決於專門鍛造工具的能工巧匠的手藝,“巧奪天工”亦是人類文明的符號,更是體現著人類與外界物質形態的和諧發展之程度,是人們與其它生命形態的區別符號,是強大旺盛的象征,屹立於天地之間,孰強孰弱,立馬高下立判,工具也是由野蠻粗鄙的“阿裏巴人”搖身一變成為吐露芬芳的“陽春白雪”,由奇醜無比之“鄉下村夫”成為可登大雅之堂的“文人雅士”,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工具更是達到精益求精、匠心獨運的境地,我們還是以時間為截點,作為人類使用工具由量變為質變的臨界點來劃分人類文明的依據、判據;

第七節:人類工具的劃分

人類工具的形成我們已經闡述過了,它是人類認識自身、利用改造外界物質結構形態過程中的產物,是人類不斷運動、演化發展過程中的產物,亦是人類不斷地與外界物質結構形態、環境不斷相適應、不斷調整過程中的中間媒介狀態,代表著人類認識浩如煙海的物質形態的完整性及深刻性之程度,代表著人類作用於外界物質形態、能量形式最強的符號,是人類利用和轉化物質形態、能量形式的最高代表,一個典型的工具便深深地留下每一個時代烙印,它們是人類征服外界物質過程中留下的足跡,每一種典型的工具皆在人類在征服外界物質過程中作出卓爾不凡、不可磨滅的貢獻,它們是人類光輝思想、能動性思維的具體表現化,是人類四肢的延伸,但又比四肢本身更為強大;

第一階段: 那麼我們便從人類早期狀態開始闡述,分步驟、分階段進行展開敘述,人類第一階段便是石器時代,即石器時代,這是人類的初級階段,這與人類利用能量形式是符合的,這個時代的人類尚處於朦朦朧朧之狀態,還未睜開明亮的瞳孔,尚在黑暗的道路上摸索,石頭這種物質形態是在人類還未誕生之時就已經存在,人類製造的石器便是直接就地取材,取材於自然存在的物質形態;

在其表麵上經過稍加打磨雕琢、改造成為形狀不一的器件,用於不同的生產、生活的需求,因而是功能各異的石器,如:人類在與動物作出爭鋒相對、生死搏鬥的過程中,因自身力量過小,唯有借助於外界之力,方可在這場廝殺掠奪中勝出,方可獲取我們所需要的能源,外界之力便是我們所述的石器,利用尖銳突出之石頭,在“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前,必須要“厲兵秣馬”,方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個“厲兵秣馬”便是我們狩獵前打造的鋒利無比之石器,人類可借助於石器征戰四方,雖然場麵不免帶有血腥之味,甚至已達到了屍橫遍野的地步,但是,上帝賦予了人類與其它生命形態相區別的特殊性——即自主能動性,人類在淋漓盡致地發揮自主能動性,因而意料之中,我們將在這場逐鹿與廝殺運動之中,問鼎中原、俯視萬物,在萬事萬物中,卻也如同蚍蜉撼樹一般;

雖然,人們在借助石器這些工具的過程中,戰勝了比我們人類力量更大、奔跑速度更快的動物,種植並篩選了一係列適用於人類的植物種類,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皆是屬於直接從自然界中取材並加以利用的物質形態、能量形式,在火種還未出現之前,人們是不加改造、加工的狀態,而是直接“拿來主義”,就連粗製濫造都談不上,這樣的物質形態於人類的能量器官的改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是弊大於利的,即使勉強能夠維持基本結構形態,但傷害性較大,這個階段的過程確實是過於漫長,即:萬事開頭難,直到火種的出現;

原始的火種應當是大自然中偶然出現的狀況,如:雷電或是極度高溫狀態下而引發的火災,火山爆發時出現的火種,但是人類對火種的保存和利用也是匱乏的,因而保存不當,則熄滅也在所難免,但是,轉折點在於,人類在利用石器進行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偶有所得的是:竟然在發現在石器與石器之間劇烈碰撞,巨大的摩擦會產生電光火石,加之易燃之物,便可燃燒而產生火種,火種的出現使人們從自然界獲取的物質形態、能量形式,通過火種的燃燒,蒸煮烹飪炸烤等手段,將食物內的能源盡可能地釋放出來,為人類所利用,並且通過火種蒸煮等手段出爐的食物,更易於消化、吸收和轉化能量,可促進內部器官的改善,在不增加物質形態的量的變化的情況下,可盡可能地吸收、轉化人體所需要的能量,這便是最好地詮釋了何為“竭盡所能”;

這裏典型的代表是人類作用於自然界不再是親力親為,而是利用馬牛豬羊等牲畜代替人力進行勞作,極大地解放了雙手,從而使部分人得以空閑,開始思考理解這個世界長期困擾人們的未解之謎,並以此作為一種職業,要麼是世襲製,要麼是能者屈之,從數量龐大的人群之中擇優錄取,經過嚴苛的培訓得出,這樣光輝燦爛的文明得以正式建立;

火種的出現極大促進了人類器官的改善以及功能結構的增強,也包括了心肺功能、血液循環係統、消化係統等功能改善,特別是大腦結構的精細化以及腦占比空間的增大,人們也學會了如何思考,由於實踐的需要,加之與外界物質長期打交道,對它們的屬性也逐漸地認識 ,極大地發揮了人類自身的能動性,同時,進一步對物質屬性以及自身結構的了解,作用是相互的,人們又進一步加強工具形態和功能的強大化,這種互為因果、終而複始的良性循環,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這些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皆是屬於物質的表層層麵,是屬於最容易接觸和獲取的能量形式,也是人們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第二階段:在人類征服動物、種植植物以及克服其它困難過程中,如電閃雷鳴、夜觀天象、洪水猛獸、大興土木構建房屋的過程,人們就是在實際的生產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可以從石頭當中提煉出銅、鐵等金屬物質,即石器之上含有大量的金屬礦物質,除了大自然中存在少量的銅、鐵等金屬外,根據生產、生活的需要,可以冶煉出不同結構形態和性質屬性的金屬,火種的出現為金屬形態等工具的冶煉提供了可能性,因為金屬的熔點較高,製造金屬工具需要的溫度較高,而火種的出現為製造金屬工具提供了準備;

首先是銅器的出現,它代表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代表,如:用青銅製造的器件有:鼎足而立、一言九鼎、問鼎中原,從這些辭藻之中皆可見一斑,銅鼎在當時的分量與重要性,擁有鼎,象征著權力與權力的巔峰,能夠享用青銅器件的皆是非富即貴之人,因為青銅器件極其罕見,極難打造,因此物以稀為貴;

這些器件不僅在生產與生活之中能夠遇見,還在人與人之間的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因為人類所需的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數量其極緊缺且分配不均,人類不僅要與大自然進行艱難鬥爭,還要在人與人之間你爭我奪,更為甚之,哀鴻遍野、血流成河的慘不忍睹之狀態更是屢見不鮮,為此,人類還形成了氏族部落、區域勢力、甚至是國家機關等不同製度體係的機構,劃地而治,不容侵犯,既有合作共贏又有紛爭不斷,皆因為對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的開采與掠奪,其中,青銅劍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生死關頭,道德法律將變成一文不值,即便是罄竹難書,也變得合情合理與合法了;

青銅器件的出現,更是代表著人類在與外界獲取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能力與日俱增,即在同等時間內,人類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數量隻增不減,這便是代表著一個時代生產力典型文化符號,這也是人類開始睜眼覺醒的時代,也是人類認識和利用能量形式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在認識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從未停滯不前、固步自封而束手束腳,因而青銅時代也僅僅人類在與外界環境相適應過程中的一個節點、轉折點而已,行為觸及至頂峰,因而,不會滿足於此,還可以進入到一個生產力更強大的狀況,即鐵器時代,鐵器是比銅器熔點更高、提煉冶煉條件更為苛刻的金屬物質,因而,鐵器時代比銅器時代來得更晚一些,隨著鐵器物件的普遍大力推廣,人類從外界獲取的物質形態更為廣泛、深度更深,也就是人類對物質形態的麵越來越廣泛,程度越來越深刻,已經不僅僅滿足於物質形態的表麵了,即,人類能夠利用的能量形式不再是物體平動的動能了,已經深入到物質內部較深層次的能量了,這是區別於以前人類所利用的任何能量形式,因為它們不再流於表麵,而是,深入到物質內部的分子結構之中;

分子結構內隱藏著大量且人類全然未知的能量形式,此能量形式一旦為人類所用,那麼將是滔滔不竭、源源不斷地注入人類社會整體,作為推動這部機器穩定快速向前發展,正如上文所述:火種的出現,便是深入到物質分子結構內部之中,物質分子結構內蘊含著無窮無盡、永不枯竭的能量形式,如若被人類掌控,這將是一筆富可敵國、富甲一方的財富,但早期的人類對這筆不可估量的能源的利用率是其極低下的,堪稱是冰山一角,又或是不足掛齒,即便是放眼今時今日,人類對其利用率雖有所提升,但依舊不值一提,仍舊微乎其微,慶幸的是,隻因為我們人類對之認識仍不夠完整、不夠深刻,因而,利用率低下情有可原、不足為奇,但是,我們能夠對不同的物質形態內的分子能量進行挖掘利用;

如:我們不僅可以利用火種,還可以製造火槍炮彈以及塑料鈦金等功能各異、性質良好的高分子複合材料,這些物質皆是人類通過作用於分子內部結構之中,通過改造物質內的分子結構形態,根據各行各業的不同需求,製造合成結構不一、屬性不一的材料,這些物質結構形態所蘊含的能量形式雖不能夠直接被人類所用,這類可被稱為間接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而能被人類直接利用、吸收、轉化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稱為直接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間接物質形態的種類繁雜,且會形成不同的鏈條,分屬於不同的界、門、綱目科屬種等,越是紛繁複雜、種類眾多,越是充分展現了人類對自然認識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即便是如此,它們都是人類的中間物質形態,是人類獲取直接物質形態、能量形式的媒介,這樣的媒介物質是必不可少的,如若單是依靠人類四肢作用於外界物質,那麼人類很難直接獲取自身所需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即便依靠自身可以獲取,但在數量上亦是寥寥數幾、屈指可數且形式單一,獲取的過程更是艱難險阻、寸步難行,不利於人類開枝散葉、繁衍後代,唯有借助中間媒介的物質形態,人類獲取自身所需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才變得唾手可得,如同探囊取物一般,看似大費周折、實則手到擒來,且數量上算不得浩如煙海,但也可是車載鬥量,而且形式紛繁,如此,人類便可將外界的物質形態、能量形式源源不斷地流入到人類社會整體,如魚得水一般,且運用自如,作為能源加速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這是我們可以預見且滿懷期待的事物;

第三階段:人類對大自然的追逐探索從未裹足不前,而是百折不撓、永無止境地追求著,從細致微小的線索中一步步抽絲剝繭,東拉西扯,直至將信息彙集,看出事物之間內在的聯係、本質規律與相互作用機製,而不是將它們單獨割裂地看待,這是致命的因素,單一麵地看待 、用同一個角度去審視辨析事物,結果可想而知,是片麵性的,這與事物的萬有聯係是矛盾不相容的,人類的高明之處在於:看似尋常普通的事物,預見、看到了不尋常東西,這便是聯係性和機製性,這樣功勳卓著的成績當歸屬於目光如炬、思維深邃的理論拓荒者以及站在其背後的無數個勞動人民,是他們無與倫比、深不見底的理論思想底蘊,造就了璀璨光華之文明巨輪,讓我們人類得以在波濤洶湧、暗流湧動的茫茫宇宙之中揚帆起航且所向披靡,探索不止的魅力妙不可言,令人深陷其中、愛不釋手,甚至達到“喪心病狂”之地步;

經過了人類對自然界長期的探索以及累積大量的實踐成果、將人類文明推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頂峰,這裏的頂峰所指的是電氣時代,電氣時代依舊未進入到物質更深層次的結構當中,依然還停留在分子層內的物質形態和能量形式,雖然如此,卻依然開發了與原有的能量形式相區別的能源,如,物質結構形態內部的電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我們稱之為電磁能源,為此還發現了另一種特殊物質形態以及其所攜帶的能源,我們稱之為場的物質,為了能夠利用這種物質形態以及所攜帶的能源,為此,人類還致力於研究了其結構性質,因為這種物質形態雖然不為人眼可見,但卻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物質形態,被科學實驗儀器所探測,也是構成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物質形態和能源形式之一,如若能為所用,亦不失為重要的生存手段,為人類的存在與發展增添了必不可少的籌碼;

早期的電氣時代雖然依舊停留在分子表層,但是隨著人們對物質的深入研究,人們研究的物質形態的深度已經不局限於分子表層,人們已經在不經意間偶然發現分子並不是物體的基本粒子,而是還可再進行分割成更小的粒子形態,分子由核外電子與原子核構成,在某種條件下,核外電子與原子核可“分鞋破鏡”,大量的電子可在物質內部“無拘無束”地定向移動,形成電流,變化的電流進一步激發電磁場向外傳播,這每一步產生能量形式皆可被人們所識別並利用,因為,物質每深入一個層次,粒子與粒子之間的結合更為緊致,即它們之間的結合所需要的能量更大,換而言之,我們不能輕而易取地打開內部之間的結構,雖不能用無堅不摧來形容它們之間的結合能量,但是要打開它們的結構也需費九牛一虎之力而不是勢如破竹,也就是在同等質量的情況下,它們之間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這部分能量一旦被釋放出來,將會令人“始料未及、驚訝不已”,這出乎意料的能量形式將是石破天驚、開天辟地的,因而,它們之強令人難以控製,它們的強大意味著對其它物質結構的破壞性之強可想而知,對人體結構的破壞那將是無法修複,因而在利用這部分能量時要謹而慎之,否則將會抱憾終身、追悔莫及,如今,我們對之還未熟知,對它們的探索依舊在進行中,這部分的能量大致分為裂變與聚變,裂變釋放出來的能量已然被人類所控製,並能為人類所服務、利用,但是並未全部能完善處理妥當,如,核裂變的材料是鈾235,它們本身是具有強大的輻射,它們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同時,也產生了對人體結構具有破壞性且不可修複性的傷害,它的產物對物質環境也會產生汙染;

對這部分能量的使用我們需要謹而慎之、小心翼翼,與此同時,對於核聚變這部分能量,因為核子在結合的過程中,同等質量數量的情況下,釋放的能量是不計其數的,是之前能量的數倍之多,但是發生核聚變所需的條件之苛刻,以目前人類的實驗條件而言,還未突破這個技術壁壘,目前人類正在嚐試突破這個瓶頸,如利用電磁約束核聚變的方式或是激光照射下進行高溫引燃等方式,將其內部結構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並加以利用,但這部分的能量過大,一旦引爆,這將難以控製,對人類而言,這是災難性的能量形式,但我們並未因此而喪失信心以及萬念俱灰,反其道而行之,我們躊躇滿誌、勝券在握,相信我們會馴服這頭洶湧殘暴的野獸,並為我們提供不絕如縷的能源,又為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添磚加瓦,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

這樣的能源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廣泛存在,任何發光的恒星皆是核聚變產生的,它們釋放出的能量是令人不可置信的,為蒼茫宇宙中增添耀眼的光芒,它們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核聚變,伴隨著物質形態的產生、轉化與能量形式的釋放及轉化,並有輻射粒子、輻射場的產生,太陽便是不計其數的這樣的恒星之一,為我們人類生存的空間—地球提供可貴的能源,為人類這種物質形態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做足了準備,即人類所需要的一切可能的條件,如:物質形態、能量形式以及適當的溫度等條件;

除此之外,我們依舊可以繼續深入到物質內更深層次的結構內,原子核也存在結構,由中子與質子構成,它們的結合或裂變也可釋放出能量形式,並且能量之大無可估量,也是我們人類可利用的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而中子與質子也存在結構,即誇克構成,但至今人類尚未開啟其內部結構,即至今尚未發現單獨的誇克存在,即我們稱之為誇克禁閉,它們在等量數量質量的情況下,它們所攜帶的能量形式來得更巨大,即它們的結合更緊密,我們至今仍在嚐試著認識並利用此能量形式,並為此而樂此不彼且孜孜不倦,這是大勢所趨,這些困難阻擋不了人類認識並利用自然物質形態與能量形式的步伐,不斷認識與利用物質形態、能量形式是我們的核心任務;

隻要我們人類這種物質形態存在一天,那麼我們定當不遺餘力地致力於研究物質內部結構分子以及其所蘊藏的能量形式,誇克還能不能再分?它們之間的結合能又是如何?以如今我們人類的認知而言,萬事萬物皆具有聯係性,也具有無限分割性,以此推測,誇克之外還可繼續分割,且其結合得親密無間、難舍難分,需要空前絕後、無可比擬的能量方可破缺,打開其內部結構,釋放並利用其能量,因而人類對大自然探1索永無止境,且需要永不止步的探索境界,屢戰屢試、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是人類在對大自然探尋時所展現出來的精神;

而,至於電子是否具有內部結構,至今展現出來的依舊是一個完整的電子結構,時至今日,它們是堅固無比的,還未展現出任何可被割裂的跡象,但卻是與人類的認知相悖的,我們依舊堅信事物是可被無限分割的思想是精確無誤的,因而,電子是可以被打開其內部結構的,其內部所蘊藏的能量數量龐大無比的,這樣的大而無當的能量數量是令人驚駭的,這也是大自然充滿魔幻魅力的謎題,噬待人們想方設法去解惑、去探奧索隱,是溯本追源路上必不可少的途徑;

總而言之,每深入到物質結構的一個層次,那麼便會出現代表這個層次當中的重要且典型的生產工具,也是劃分一個時代發展的判據之一,也是人類認識自然物質形態的整體高度,更是人類獲取外界物質形態、能量形式的中間媒介,是人類自主能動性與思維的在外體現,其重要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