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善若水——序《曾心自選集——小詩300首》(1 / 1)

當人們談論詩體重建的時候,經常的話題是完形格律體新詩和提升自由詩。

格律體暫且不說,“自由詩”本是田漢翻譯到中文的詞。其實凡文學皆不自由,哪有什麼自由詩,就像哪有什麼自由小說、自由散文。放開說去,在藝術領域,哪有什麼自由歌曲、自由舞蹈、自由戲劇、自由電影?每個文學品種總是被自己的文體法則製約著,都有自己的文體可能性,這才有那個文學品種的存在。文學家的才華就在於運用這種製約,創造出獨特的美,所謂“隻有法則能給我們自由”。

超越文體可能性去尋求無限“自由”,好似想抓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隻是一種可愛的空想而已。

小詩是一種自由詩,但是,它又有別於其他自由詩。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小”,三五行、七八行的即興詠歎而已。所以小詩藝術在於小與大、簡單與豐富、完成與未完成的融合。它小,可是它抒寫的生命、人生、時代、自然、宇宙卻很大。它簡單,可是它又常常微塵中顯大千,刹那間見終古。對於詩人,它是完成品;對於讀者,它卻是未完成的開放式框架,等待讀者的創造。小詩的品格完全用得上英國詩人布萊克說的那句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沒有大的小,不是小詩。沒有豐富的簡單,不是小詩。沒有未完成空間的完成品,不是小詩。

對於詩人,“小”是製約,“小”也是巨大的機會。敗也小,成也小。小詩以“小”帶給讀者無窮的審美樂趣。

讀完曾心的這三百首小詩,他真能在“小”中遊刃有餘啊:卷舒隨意,揮灑自如。曾心的小詩給人們帶來的是一股大大的禪意。在這爭名於朝、爭利於市、人情似紙的世俗世界,這股禪意太寶貴了。富有東方智慧的詩人站在高處體悟世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達摩祖師血脈論》說:“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和道的確相通:清空、靜思、無爭。由此我從禪想到了道。曾心的詩真像老子說的水,像極了。水是高雅的:無色無味,清明潔淨。曾心的詩有著黃袍佛國的寧靜和明澈,使我想到幾千年前那位在函穀關“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的老子的名言“上善若水”。老子特別值得當今精神迷失的人們回望,同樣,曾心小詩的禪意也特別值得現世的人們珍視。

為小詩集寫序,也應該求小,就此打住吧。祝曾心詩兄更上層樓,我期待著,大家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