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元年,趙光義以淳化五年有兵凶,改元,大赦天下。
八月十八日,趙光義因自己疾病日重,詔立壽王元侃為皇太子,改名趙恒,兼判開封府。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八日,趙光義病重,不視朝。
二十九日,趙光義召集群臣,追班於萬歲殿,宣詔令皇太子柩前即位。是日崩,年五十九。凡在位二十二年,殯於殿之西階。群臣上尊諡曰神功聖德文武皇帝,廟號太宗。
趙光義初病重時,將這個消息瞞了下來,隻有近身伺候的太監王繼恩一人知曉。
這王繼恩當年便同趙元佐有些來往,後來趙元佐被廢之後,他心中便十分的惋惜,如今見趙光義病重,便生出了一個十分大膽的想法。
他將趙光義病重是消息告知了皇後李氏,預備在宮中布置一番,等趙光義病發去世的時候,便搶著先機,讓趙元佐先登位。至於聖旨,王繼恩能接觸到玉璽,到時想法子偽造就是了。
李氏到底是個婦人,並沒有多大的膽色,聽了這個計劃之後,猶豫再三,不能決定。
王繼恩便道,“聖人莫要猶豫,這法子必定是能成的。想當年官家登基之時,不也是趕在了魏王之前進宮,這才能順利繼位?到時聖人隻需效仿宋皇後就是。”
開寶九年十月十日夜,太祖暴崩,時已四鼓,宋皇後當時出於私心,派遣王繼恩去召秦王趙德芳入宮。
但當時王繼恩卻去了開封府,傳召晉王趙光義入宮。這件事是他生平最得意之事,也是因此,才能在趙光義在位期間,寵愛不衰。所以對王繼恩來說,操縱這些事,並沒有什麼可怕的。
見李皇後還在猶豫,他便道,“聖人請細想,雪中送炭,與錦上添花,哪一個更好?更不用說,小人曾聽聞,聖人與太子殿下多有嫌隙,若太子殿下登基,聖人就能好過了?”
李皇後聞言終於下定決心。當初她為了替趙元佐除去敵人,多次將手伸進趙恒的府中,想來對方定然知曉。若趙恒登基,想必自己也隻能在宮中寂寞終老了。
“此事該如何是好,還請大總管言明。”李皇後對王繼恩道。
王繼恩雖然隻是個閹人,但能曆經兩朝而不倒,足見其有厲害之處,況且這種事他有經驗。
他想了想,便道,“到了那日,咱們拖住時間,在宮中做好埋伏,再派人去請兩位殿下。太子殿下入宮侍疾,想必不會帶太多人,到時讓人將他阻住,讓大殿下先到,然後在朝臣麵前宣讀聖旨,定能萬無一失。”
其實這隻是對李皇後的說辭,到時候,太子進了宮,想要出去,就由不得他了。
三月二十八日,趙光義忽然一病不起,甚至不能視朝,王繼恩立刻意識到機會來了。
果然,二十九日,趙光義下旨召集群臣入宮,而王繼恩,在這時候搶到了去請太子殿下的差事。
他決定將當年的舊事重演,陽奉陰違,去請趙元佐進宮,到時一切已成定局,任誰也不能說什麼了。而去請趙元佐進宮這樣的事情,他又怎會留給其他人去做?
然而王繼恩沒有料到,趙元佐竟然對他避而不見,直到他在門口等了大半個時辰,才讓他進去。
而且他進去,說明來意之後,趙元佐對他卻仍是淡淡的,毫無歡欣喜悅之情,王繼恩有些著急,“請殿下早作準備。如今時候不多了,倘若耽擱的久了,恐怕就會白費了這個機會。”
趙元佐道,“當真是奉父皇的旨意?父皇為何不召三哥入宮,反而召我?”
王繼恩啞然,趙元佐又道,“三哥乃是太子,國之儲貳,此時正該他入宮的。我本罪人,空陛下不欲見我,不敢入宮。還請都知及早回去才是。”
就在趙元佐和王繼恩周旋的時間裏,二娘的門被人敲開了。敲門的人扔下一封信,便急匆匆的走了。
守門的老楊頭將信送進去,飛雪有些奇怪,一邊拿著信進屋,一邊道,“真是怪了,咱們在開封城裏,並未和別人有什麼來往,怎會有人送了信過來?”
二娘將信接過去,抽出信紙,打開看了,不由一驚。
【陛下病重,宮裏有埋伏。】
短短的九個字,二娘卻似乎好像能夠看到一陣腥風血雨撲麵而來。
這信裏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送信的人是誰?又為何要將信送到自己這裏來?
官家是否真的病重,二娘並不知情。但對方將這封信送來,必定是有目的的。這件事和自己無關,那就隻能是通過自己將這消息送出去。那這是寫給三郎的信麼?
二娘心裏有些慌亂,這消息是真是假,她沒法子判斷。可若是真的,那說明三郎有了危險。
雖然麵對趙恒的時候,她堅定而決絕,但若要她看著他死,那也是絕無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