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可以有效地幫助你構建生存規則。模仿對你而言不困難,事實上,人們一直都在這樣做。小孩是怎麼學會說話的?體壇新手是怎麼跟前輩學習的?一個有抱負的商人又是怎麼成立公司?全是模仿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代社會有個通性,就是在甲地可行的,往往在乙地也能適用。所以在商場有些人能夠賺大錢,就是通過模仿方式。如果有人在底特律開了一家生意興隆的巧克力糕餅店,在達拉斯也會成立相同的店;如果有人在芝加哥經營一家專門供應奇裝異服以達到宣傳效果的生意,很有可能在洛杉磯和紐約也會有相同的生意出現。所以有很多人事業成功,就是在市場尚未飽和之前,把甲地成功的做法,依樣畫葫蘆地搬到乙地去,就這麼成功了。
中國的“宅急送”快遞,就是模仿日本“宅急便”的產物。
陳平與快運結緣始於1990年,那年他剛到日本,立即被滿大街“宅急便”古怪的車型所吸引。後來得知這就是被日本人稱為“飛腿”的快運公司的運輸車。之後一次親身經曆更讓陳平對快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有一次,一個國內朋友到東京拜訪陳平,因為走得急,將要給大阪親戚的禮物忘在陳平那裏。從大阪到東京一道又花錢又花時間,而當時陳平一沒時間,二沒錢,於是想到了“飛腿”——“宅急便”。當時的“宅急便”實行24小時晝夜服務,東京到處都有連鎖店。工作人員看陳平是個窮學生,特意告訴他,可以對方付款。這種靈活周到的服務實在讓陳平感動,而“宅急便”與陳平的緣分也由此開始。
1993年,陳平想回國發展,除了日元還能帶回什麼?他首先想到了“宅急便”。回國前半年,他托人從國內寄來北京市交通圖,先熟悉北京的道路、車站、商店的位置,琢磨在哪裏布點,一張地圖被他用紅筆、藍筆勾勒得麵目全非。
1994年1月,陳平回到北京,成立宅急送北京雙臣快運有限公司,當時隻有一間狹小的辦公室,7個人3輛車,在偌大的北京並不顯眼。那時“快運”在京城人的腦中還沒有很清晰的概念,但正因如此,才給了陳平挑戰的機會。陳平的決策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宅急送的命運,它將隨著物流行業的興起而茁壯成長。
有一組光彩照人的數字,宅急送1995年營業收入181萬元,到2001年,營業收入已達6951萬元。每年都幾乎保持了近80%的增長速度,這在中國企業裏麵,是個驚人的數字。
但是,在1994年它的營業收入僅僅78萬元,顯然這是一個非常不賺錢的數字。
起步艱難,為了生存,宅急送幾乎什麼活都接,代取衣服、修冰箱、換煤氣、洗地毯、接送小孩。甚至摩托車壞在半路上了,也要宅急送去拉。但宅急送奉行一個原則:“隻要一個電話,一切不用牽掛!”把服務延伸到社會每一個角落,把宅急送的經營理念帶到千家萬戶。宅急送開張半年多,把精力花在老百姓身上,沒有帶來大的經濟效益,所得到的更多是一種社會聲譽。
1994年底,陳平把經營目光轉向外資企業,並先後與鬆下、東芝、惠普等知名企業建立了業務關係,宅急送的經營出現了重大轉機,業務量急劇增加,月營業額突破1萬元,宅急送前途逐漸光明起來。
1995年宅急送吸收了日方投資,成為中日合資企業。此後宅急送的業務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95年年終財務報表顯示,宅急送的各項業務發展狀況良好,日方投資人小林利夫得到了16%的投資回報。1998年小林利夫增加投資200多萬元,2001年又追加投資300多萬元,大筆資金的注入為宅急送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