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了仁宗時代,由於長期的和平環境,至使武備廢弛,直到西夏首領背叛中央政權,多次興兵擾邊,趙宋王朝屢吃敗仗,才深感軍中缺乏人才,因而朝廷開始重視武備,開辦武學培養軍事人才。
最早的海軍學校1866年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是我國最早的一座海軍學校。今日福建岸馬尾山上的馬尾造船廠,是福州船政學堂的舊址。
福州船政學堂是在當時洋務派求富、“自強”的思想指導下創辦的。學堂分為前學堂和後學堂。前學堂主要學習艦船製造,課程有幾何、代數、機器圖說等;後學堂主要學習駕駛係統操縱規則等。學習5年後,學生上船實習。在中日甲午海戰中以身殉國的民族英烈鄧世昌(致遠艦艦長)、林永生(經遠艦艦長),以及著名的思想家嚴複,均畢業於該校。
第一所地質學校1913年10月,我國第一座命養地質人才的專科學校——地質研究所成立。該學校的創辦者章鴻釗先生擔任研究所所長。
章鴻釗先生,字演群,1877年出生於浙江吳興。他從小羨慕沈括、李時珍、徐霞客等科學家,立誌從事科學研究。1912年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的實業部礦務司專設了一個地質科,首任科長就是章鴻釗。他擔任地質科長後,積極儀辦起了這地質學校,並親自似訂了簡章和課程表。
1961年7月,地質研究所舉行畢業典禮,送走了該校第一批,也是最後一抵畢業生22人。該研究所雖然因為種種原因,隻招收了一期學生就停辦了。但這是我國第一所培養地質專門人才的高等學校,為我國地質界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它在中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
第一所航空學校1913年9月1日創辦的北京南苑航空學校,是我國第一所航空學校。
課程分為學科和術科兩類。學科以航空學、機器學、氣象學為主,以陸、海軍戰術、戰史、外語和體格鍛煉為輔。術科以練習飛行為主,以修理飛機為輔。
當時,中國花了30萬元從法國購買了12架“高得隆”雙翼教練機,並聘請法國人擔任行政長官和修理飛機的技師。學校由在法國學過飛行的秦國校長。其他飛行教官、無線電教官以及戰術教官均由中國人擔任。
該校共培養了四期學員,計100多人。於1926年停辦。此後,廣東、河北、東北等地也先後創辦了航空學校。
第一部《家庭育兒百科全書》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家庭育兒百科全書》,是我國第一部全麵、係統介紹家庭育兒科學知識的全書。該書分上、下兩冊,共有14篇,914個條目。內容豐富,分類明細。它是由葉恭紹、朱智賢、林巧稚、蔡儀、薛沁冰等專家主編的。
《家庭育兒百科全書》以保護嬰幼兒童的健康和提倡養教並重、教子成才為目標,係統而又分門別類地介紹了生理學和心理學。其中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麵家庭育兒科學知識。
最早的國家醫學院6世紀中,隋代創建的“太醫署”是我國最早的由國家開辦的醫學院。它既是當時最高的醫學教育機構,又擔負一定的醫療任務。
624年,唐政府也設立了“太醫署”。它是專門為皇室及大官僚等統治階級服務的。太醫署包括醫學和藥學兩大部。,部又分設醫科、針科、按摩科和科(後者是受當時佛教、道教的影響而設立的)。太醫署中還設有麵積有三頃的“藥園”,以培養藥學人才。
學生學習期限因專業不同而異。體療(相當於內科)7年,瘡腫(相當於外科)5年,少小(相當於兒科)5年,耳目口齒科4年,角法(拔火罐之類)3年。畢業考試時按實際治療成績來評定優劣。
自629年開始,唐代各州都相繼設立了醫學校。這說明我國古代醫學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國外最早的醫學院是827年意大利創建的撒勒諾醫學院,比我國晚200多年。
最早的中藥學校浙江省
利濟醫院內有一座利濟醫學堂校址,是我國最早的一所中藥學校。
這座學校是在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陳虯(1851—1903)創辦的。陳是浙江省瑞安人,青年時潛心鑽研中醫經典。他有強烈的民族自強思想,積極主張變法麵新。他為實現改革,一麵參加變法活動,一麵憑借醫學知識和社會聲譽創辦醫院、醫學堂;還出版利濟學堂報。
利濟醫學堂共辦了18年,培養出300多名中醫。學生都實行寄宿,學習期間不準回家,教學內容分專業和普通課。專業課除中醫經典外,還自編有講義;普通課有文、體、算、音娛、製造、種植等。同時還讓學生閱讀當時傳入的西方醫學書籍。
中國最早的西醫學校1866年,美國人嘉約翰主持廣州博濟醫院,辦了一所南華醫學堂,由嘉約翰和黃寬任教師。醫學堂最初隻招收男生,1879年兼收女生。它不僅是我國最早的一所西醫學校,而且是第一所男女同校的新式學校。中國第一批西醫生,就是這所學堂培養出來的。1866年至1887年,孫中山也曾在這裏學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