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1 / 3)

2010年8月1日,這是我們鄭州人應該永遠銘記的一個美好日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召開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9處世界遺產,河南省繼龍門石窟、安陽殷墟之後的第三處世界文化遺產。

曆時10年之久的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申遺工作,傾注了我們鄭州市廣大幹群的心血和智慧。從最初的3處曆史建築群到8處11項,從嵩山曆史建築群到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從聖山崇拜到天地之中理念,從2009年被審定為“補充材料推薦列入”項目遭遇“卡殼”而到2010年成為唯一審議表決時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的項目,可謂好事多磨。成功來之不易,它凝聚了各相關單位的不懈努力和所有工作人員的辛勤汗水。

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包括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少林寺建築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嵩嶽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等8處11項優秀曆史建築,曆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構成了一部中國中原地區上下兩千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是中國時代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築群之一,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在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中,中國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而天地中心就在鄭州境內的登封。誠如澳大利亞世界遺產保護專家茱麗葉·拉姆齊女士在評估驗收“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時所說:“三天考察,我認識了中字,觀星台、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的碑刻上總是出現這個字,這充分說明一個民族在人文方麵對天地之中的崇拜和認可。”而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中嶽廟的天中閣、天中街和嶽立天中碑,少林寺的天中福地門等都是“天地之中”最直接的實物見證。

“天地之中”這一核心理念對登封的建築、宗教、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基於天地之中這一中國先民獨特的宇宙觀,登封成為曆代天文學家測天量地的中心,成為中國夏王朝建都之地和傳統文化薈萃的中心,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儒家、佛教、道教也都爭相在這裏建立弘揚傳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是“天地之中”宇宙觀形成的最直接、最具說服力的證據,見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的測量演算曆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的建築之一。中國現存最早的廟闕也是最早的地麵建築漢三闕,代表著中國幾千年以來的一種文化傳統——祭祀禮製,證實了古代人們對“天地之中”的信仰。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中嶽廟,脫胎於中國皇家規製的規劃布局,是中國禮製建築最完整的代表作,見證了“天地之中”的文化信仰和道教文化發展史。中國現存最早的佛塔嵩嶽寺塔,作為密簷式塔的鼻祖、世界上最早的筒體建築,在佛塔的類型上有極大的開創性,代表了東亞地區同類建築的初創與典範,是佛教通過在“天地之中”傳播而確保並擴大其影響力的建築實物見證。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塔林、初祖庵)見證了佛教通過在“天地之中”的傳播,加強並鞏固了其影響力,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代建築的瑰麗之華和中華悠久曆史的璀璨之光。作為唐代三大傳戒中心之一、天文學家一行和尚出家修行之所的會善寺,是佛教參與天文活動、參與中國古代宇宙觀演化史研究的見證。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嵩陽書院是程朱理學的策源地,對研究我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製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標本意義。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關於世界文化遺產列入標準共有六條,隻要符合其中一條即可列入。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符合列入標準第三條和第六條。符合標準(iii):能為一種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中國古代對宇宙形態的觀察和探索開始於3000年前,直到15、16世紀才漸漸停息,在長達20多個世紀的曆史時期,許多朝代的統治者宣傳推廣“天地之中”的宇宙觀,並被社會廣泛接受。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8處11項建築分別代表不同時代的各類主導文化,是業已消亡的科學、教育和信仰體係的物質見證,也是現存仍在發展的佛教、道教文化傳統的見證。符合標準(vi):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係。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與相關信仰有著直接或實質的聯係:包括對於天文、宇宙規律的探索,對於皇權來自神授地位的宣揚和信仰,對於祭祀禮製活動的提倡,以及現存傳統的道教信仰和起源並發展於少林寺的佛教禪宗信仰。所有神聖的或世俗的建築集中於此,正是對穩固而持續的“天地之中”傳統理念的直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