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2 / 3)

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認為:“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曆史是根,文化是魂。如果一個民族忘掉了曆史和傳統,就好比斷了根,丟了魂。文化遺產是民族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它,正是為了維係我們的根和魂。文化遺產保護,關鍵是要樹立這樣一種正確的遺產觀。”在雨雪風霜的磨礪中積澱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更需要我們的精心嗬護。因此,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既是國際社會對其突出普遍價值的一致肯定,同時也對今後的保護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在給我們帶來喜悅的同時,也賦予了我們一份神聖的責任。我們必須嚴格遵守《文物保護法》,並按照《實施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相關要求,落實各項保護措施,確保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完好和永續傳承。必須進一步加強對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及其深厚文化內涵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以充分體現其作為全人類共同財富的遺產價值,擴大其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必須秉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使遺產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的和諧與發展,讓保護成果充分惠及民眾。隻有這樣,“天地之中”這一核心理念才能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城市文化內涵等方麵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十年坎坷申遺路,矢誌不移赤子心。”登封市本著對曆史負責的態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著名作家楊東明先生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天地之中》。該書激情飛揚,以生動的文學筆調,追溯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的申遺曆程,再現申遺長河中的點點滴滴,挖掘天地之中文化的豐厚內涵,可以說,這是反映鄭州的又一長篇報告文學力作。

居中致遠,在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此書的出版是一份特殊而珍貴的賀禮。同時,我也借此機會,向每一位為申遺付出艱辛努力的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謝意,並希望保護、宣傳、展示好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使其永葆璀璨的光華。

是為序。

2011年6月

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丁世顯

序言二

登封位居中嶽嵩山南麓,是一座因山而立的文化旅遊名城。登封東距河南省會鄭州70公裏,西距十三朝古都洛陽80公裏,麵積1220平方公裏,人口65萬。登封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大禹文化之鄉,還是河南省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十大文化強縣、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登封境內文物遺跡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18項,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2處。2010年8月1日,曆史久遠、類型多樣、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的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建築群又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9處世界遺產。

登封古稱陽城,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公元前2070年左右,大禹建都於陽城。西周初年,周武王祭祀天室(即嵩山),周公為實現周武王“定天保,依天室”的遺願,在嵩山地區立表測景,測得陽城為地中,於是,遂建東都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巡祭中嶽嵩山時,因聞聽“山呼萬歲”而從陽城縣劃出300戶設立崇高縣,後改名嵩陽縣。696年,大周女皇武則天封禪中嶽嵩山後,下詔改嵩陽縣為登封縣,陽城縣為告成縣。唐開元年間,僧一行為編製《大衍曆》派南宮說到陽城測景;元代時,郭守敬為編製《授時曆》也來到陽城測景。這一係列發生在登封的重大曆史事件,開創、奠定並強化了登封天地之中和嵩山作為中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