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宋徽宗時期奉行王安石做法的蔡京,他在統一思想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麵向社會的廣泛性的科舉製度,由於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來自社會各階層,多樣性便是客觀公正的保證之一。自從王安石把個人著作定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後,蔡京更進一步取消了科舉製度,完全采用從公立學校選拔人才。這種做法使得思想非標準化的人才,便難以獲得出路。事實上,歐洲從中世紀開始實行的學校教育,便是仿照蔡京的做法。現代西方為了避免這種統一思想造成的不利因素,采取了一個通融的方式,即教材的多樣性。但是,在利益集團政治中,教材的多樣性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不符合利益集團要求的教材,也很難進入學校教育體係。例如,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就將一本《自由的土地:美國曆史》清除出了中學教科書的範圍。原因是這本教科書“貶毀了美國”,同情共產主義,“沒有能夠宣揚美國的偉大傳統,例如愛國、強烈的個人主義、敬畏上帝、尊重私人企業……”
宋徽宗時期,蔡京當上宰相後做了幾件大事,一是將此前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大臣,包括文彥博、司馬光、蘇轍、蘇軾等190人的名字刻石樹碑,史稱“元黨人碑”,實行打擊報複。後又將“元黨人”的名單擴大到309人,改稱“元奸黨碑”。宋徽宗和蔡京兩個大書法家還過了一把展示書法技藝的癮:皇宮裏的“元奸黨碑”由宋徽宗親自書寫,蔡京書寫的則頒示全國,在各州縣刻石立碑。宋徽宗還下詔禁毀“元黨人”的著作,不得“聚徒傳授”。司馬光撰寫的《資治通鑒》因為有大力支持王安石的宋神宗撰寫的序文才幸免於難。被列入“元黨人”名單的人,子弟不得重用,移出京城,並受到歧視。與此同時,封王安石為“舒王”,配享孔廟,與顏回、孟子並列,王安石的兒子王也在這時成為孔廟中被祭祀的對象。此後,崇寧三年(1104年)廢除科舉製,完全由學校選拔官員。
王安石為了變法而統一思想的做法,到了蔡京時期終於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王安石為國家理財的做法,也被蔡京等人完全接受,民間的財富大量湧入京師,百姓的生活卻日益貧困。蔡京廢除科舉17年後,至宣和三年(1121年),由於不得人心,科舉製重新恢複,但此時為時已晚。6年後,北宋滅亡。
1905年,清政府匆忙廢除科舉。1911年,辛亥革命打響了第一槍,立即一呼百應,清朝覆滅。
從今天的角度看,科舉製度的確有不少缺陷。但是,在古代社會,它是社會開放的重要體現。所謂民心,常常是由這些來自於開放社會的各級知識分子決定的。因此,廢除科舉製在古代就等於關閉了社會的開放之門,除非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取代,否則就是社會災難的先兆。而在蔡京時期的17年間,科舉廢除了,社會處於“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狀況,官辦學校裏的教科書都是王安石的著作,學校也未能成為社會開放的立足點,史稱“失民心”,確然。
王安石新法施行7年(1069-1076),此後,王安石下台,宋神宗將新法做了些改動,繼續施行8年(1077-1085)。宋神宗去世後,元時期,司馬光、高太後廢除新法7年(1086-1093)。高太後之後,宋哲宗再行王安石新法6年(1094-1100)。宋哲宗死後,宋徽宗在位25年(1100-1125),前期有所搖擺,絕大部分時間依然實行王安石的政策。換句話說,從宋神宗到宋徽宗,共推行王安石新法約40年,北宋末位皇帝宋欽宗已無力回天。如果把北宋覆滅怪罪到司馬光等人反對改革的頭上,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
現在一些學者因為要肯定王安石,又無法回避蔡京大量沿襲王安石的做法導致北宋滅亡的事實,便解釋說,王安石的政策到了蔡京時期已經大大走樣。對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正是因為王安石解除了“天地人”對最高權力的約束,才會導致宋徽宗、蔡京的為所欲為。從王安石時期開始白熱化的“黨爭”,實際上並不像西方現代社會那樣是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之爭,而是中國模式的觀念之爭。利益集團隻要在利益上能夠平衡,可以不管觀念如何,隻要實現了利益便能妥協。但是,當利益集團政治影響了大多數無法直接介入政治的普通人的利益時,觀念之爭是不能妥協的,“天下為公”依然應該是最基本的觀念。因此,在王安石新法占據主導的時候依然存在的“黨爭”,實際上就是“天下為公”的理念依然存在,依然與利益集團政治進行著鬥爭。宋朝是一個學術繁榮的時代,現代學者有的以“宋學”這個名稱囊括當時各種各樣的學派,其中,尤以王安石的新學最受爭議。王安石的新學,也稱臨川學、荊學、荊公學派。自王安石主政後,新學就長期一統天下,王安石的著作長期都是科舉和學校教育的教材和標準答案。學術上如此,以學術劃分的黨派政治也如此。變法派當政,便利用行政力量,對其他學派進行壓製和打擊,這不能不說是王安石的一個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