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溶血性鏈球菌檢驗(1 / 2)

鏈球菌在自然界分布較廣,可存在於水、空氣、塵埃、牛乳、糞便及人的咽喉、病灶中。根據其抗原結構,族特異性“C”抗原的不同,可進行血清學分群,按其在血平板上溶血的情況可分為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和丙型溶血性鏈球菌。與人類疾病有關的大多屬於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其血清型90%屬於A群鏈球菌。常見引起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和呼吸道感染,還可通過食品引起猩紅熱和流行性咽喉炎的暴發。

一、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特征及培養特性

鏈球菌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0.6~1.0μm,呈鏈狀排列,長短不一,從4~8個至20~30個菌細胞組成不等,鏈的長短與細菌的種類及生長環境有關。在液體培養基中易呈長鏈,在固體培養基中常呈短鏈。由於鏈球菌能產生脫鏈酶,所以正常情況下鏈球菌的鏈不能無限製延長。多數菌株在血清肉湯中培養2~4h易形成透明質酸的莢膜,繼續培養後則消失。該菌不形成芽孢,無鞭毛,不能運動。易被普通的堿性苯胺染料所著色,革蘭氏陽性,老齡培養或被中性粒細胞吞噬後,轉為革蘭氏陰性。

該菌在血清肉湯中易成長鏈,管底呈絮狀或顆粒狀沉澱生長。不溶血性菌株的鏈較短,液體均勻混濁;半溶血性菌株的鏈有長有短,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情況介於二者之間。

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表麵光滑、邊緣整齊、直徑0.50~75mm的細小菌落,不同種菌型其菌落周圍溶血現象不同。

(二)生長條件

溶血性鏈球菌為需氧或兼性厭氧菌,營養要求較高,普通培養基上生長不良,補充血清、血液、腹水、0.5%葡萄糖則有助於細菌生長。大多數菌株需核黃素、維生素B6、煙酸等生長因子。最適生長溫度為37℃,在20~42℃能生長,最適pH為7.4~7.6。

二、檢驗器材

(一)設備和材料

冰箱、恒溫培養箱、恒溫水浴鍋、顯微鏡、均質器(或滅菌乳缽)、離心機4000r/min、架盤藥物天平、1mL滅菌吸管、10mL滅菌吸管、100mL滅菌錐形瓶、滅菌培養皿、滅菌棉簽、鑷子。

(二)培養基和試劑

葡萄糖肉浸液肉湯、肉浸液肉湯、匹克氏肉湯、血瓊脂平板、人血漿、0.25%氯化鈣、0.85%滅菌生理鹽水、杆菌肽藥敏紙片(含0.04單位)。

三、檢驗程序

四、操作步驟

(一)樣品處理

按無菌操作稱取食品檢樣25g(mL),加入225mL滅菌生理鹽水,研成勻漿製成混懸液。